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有权力的杰出女性,如先秦时期的秦国宣太后芈八子,西汉的吕后、窦太后,北魏冯太后,唐朝武则天,宋代宋真宗皇后刘娥,以及清代的孝庄皇太后,以及慈禧太后等。然而,在这一众掌权女性中,最终只有武则天是与众不同的,她敢扯掉了男权社会那层遮羞布,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最后,她改大唐国号为大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
但是除了武则天外,大多数有权力的女性,即使是当了皇太后的角色,也依然选择辅佐年幼的小皇帝继位,并通过临朝听政来掌握帝国的权力枢纽。这其中分为两类,一类是掌权至死如吕后的方式,还有一类便是如冯太后的这种,只待小皇帝长大可以亲政,便将权柄还给小皇帝。
那么,这些手握帝国权杖的太后们,为何宁愿代理皇权,也不愿直接自己废掉小皇帝,而自己去登基称帝呢?究其缘由,我们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很关键:
首先,由于古代宗法制度和儒家“男尊女卑”的理念束缚其思想。在《尚书》里就曾说过“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这句话意味着母鸡不啼早晨,但如果母鸡啼早晨,则家人衰落,因此在古人看来,如果女子干政,则国家必定衰败。这种性别歧视在古代深入人心,不仅男人如此接受也被看轻,被压迫的人们也这样认为,因为从小受到儒家传统观念影响,他们相信男尊女卑乃合理之事。
其次,是为了维护帝国稳定。虽然一个好汉三个帮,但代理皇權的大臣們都是资深家族,他們深知要想順利坐朝聽政,就離不了前朝大臣們對自己的支持。而當然,這些傳統士大夫代表也不允許有女人挑戰男權社會根基,因此他們監控、防範「後宮干政」這件事上起到重要作用。但當臨時需要走到前台垂帘聽政時,這兩方關係就發生微妙變化。他們間並非敵對或勾結,而是一種複雜關係,因為「利益」的存在,他們之前既有對抗也有妥協,有時甚至合作。那麼這些妥協的大臣難道就是真心擁護有權力的女性嗎?實際上不是,那麼為什麼選擇妥協呢?因為他們深知,无论如何激烈博弈,都不能讓帝国陷入動盪局面,因為忠君愛國才是第一位。如果阻止不了而且內心受到封建儒學宗法影響,那么最终只能選擇妥協,以維持國家穩定。
最後,是內心尚存母愛影響。大話說過權力像鴉片,一旦沾染意志便不得自已,它能讓好人變魔鬼,使父子反目等。但即使臨朝稱制發揮到極致的大人物,比如武則天,在最終還是不免會被某些情感所左右。在歷史長流中來看,其實很多正直的人物都會因此而迷失方向,即便身處至高無上的位置下,也難以保持完美的心境。從人的本性來看,每個人都會因感情而動搖,更何況是一個真正具有母愛的情操。她們可能在權欲侵蝕下仍保留一些母愛,這種情感無疑是在她行使最高職責時產生的困惑與矛盾之一。她最終還是不免將力量交給了一個李唐宗室成員,不是我侄子的我,我也是你的親生兒子,你應該將我立作你兒子。但這樣做,就是她内心残存母爱的一种体现吧?
總而言之,对于临朝听政的宫廷巨星们来说,他们尽管因为种种原因而选择干预政治,但是她们也知道,如果要走到台前,那样的阻力实在是太重了。不只是所有人的命运都不一定会像武則天一样,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保证她的故事不会结束於另一個角落。而这段旅程,或许只属于那些勇敢追求梦想却又充满犹豫与恐惧的人——她们,用尽毕生的智慧与勇气,却还是无法彻底打破那遮羞布,只能停留在门槛边缘,看着那个远方灯火初照出的世界,再一次地向它挥手告别。
对于这些宫廷巨星们来说,他们必须承受这样的生活,因为他们知道,无论他们是否拥有足够大的野望和能力,要让这个世界真正改变,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这份承受,无疑又加剧了她们对于未来的担忧,让她们更加珍惜每一次机会,每一次胜利,每一次沉淀。当我们回望历史的时候,或许会发现,这个世界并没有多少真正伟大的英雄,而更多的是那些默默付出的普通人才,用他们有限但坚定的努力,将光芒一点一点地洒在地球表面上。不过,对于这些宫廷巨星们来说,他们更希望用自己的生命去证明:即使是在最难以企及的地步,也有人能够站出来,用行动告诉这个世界:“我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