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元代之学者、诗人,以才华横溢著称,其祖籍在四川仁寿县,而其父虞汲曾任黄冈尉,在宋朝末年因战乱迁居江西崇仁。母杨氏为国子祭酒之女,对儿童教育严格,自幼就让他学习《论语》、《孟子》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文章。
虞集出生于1272年,是南宋咸淳八年的二月二十日(3月21日)。他自幼聪明伶俐,从三岁起便能读书,从四岁开始由母亲口授儒家经典和文学作品,他能够迅速记住并诵读这些内容。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为了避免战乱,他随父亲迁居到了江西崇仁的二都,即今石庄乡。
九岁时,他已经通晓了儒家经典的大旨,并师从吴澄,这位理学家的指导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元朝统一全国后,虞集先在江西南行台中丞董士选府中教书。他后来被推荐到大都担任大都路儒学教授,并且不久之后成为国子助教。在京城的教学工作使得他的声誉越来越高,有许多求学者前来求教于他。
皇庆元年(1312年),元仁宗即位后,虞集被任命为太常博士和集贤院修撰。他上疏提出了关于学校教育的问题,其中包含了许多有见地的建议,被仁宗所赏识。延祐六年(1319年),他又担任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以及集贤修撰。泰定元年(1324年),他升职为国子司业,然后成为秘书少监。
泰定四年(1327年),作为王约同伴,与泰定帝一起前往上都,用蒙古话和汉语讲解经书,上都的大臣对他的博学多才感到惊叹。在泰定帝统治期间,他又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并提出了一些关于海岸地区土地开垦和防洪措施的建议,这些主张虽然没有得到采纳,但后来的“万户之计”就是基于他的这一想法而实施的。
文宗登基之前,就了解到虞集的情况,当文宗即位后,便命他担任奎章阁侍书学士。文宗下令编纂《经世大典》,仿照唐宋会要,将本朝制度进行汇编,由赵世延与虞集共同负责这项工作。当赵世延离职后,由于眼疾无法继续工作,只有独自完成这部巨著。在至顺二年的完成之后,全书共880卷,为研究元朝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此事结束后,又再次获得官职,但由于身体原因,再次请求外放未果,最终在宁宗去世后的至正八载病逝于家乡,谥号“文靖”,追封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仁寿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