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他开创科举制度、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但频繁的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最终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唐朝谥炀皇帝,其孙皇泰主杨侗追谥为世祖明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隋炀帝人物生平早年的经历包括北周时因父杨坚的功勋,被封为雁门郡公。
开皇元一年(581年),他被封为晋王,并任柱国、并州总管,当时仅13岁。他又授任武卫大将军,并进位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等职务。在战场上,他屡有战功,比如平南陈时便是20岁才担任统帅,在前线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名将。此后,他也屡立战功,如扬州总管期间,与杨素一起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
在政治上,他表现出作风简朴,不好声色、礼贤下士、谦恭谨慎,从而赢得了朝野赞誉和他的父亲夫妇欢心。当他继位后,以早年的军旅生涯为基础,对高句丽、高昌和突厥发动了战争。但他的暴政最终导致天下大乱,大量民众反抗,最终导致了整个国家的崩溃。
除了这些,也有一些关于他个人的传说,比如对父亲死亡的情节充满争议,有人认为是谋杀,有人则认为是偶然事件。而且,由于过度使用民力来建设城市和工程项目,这些措施虽然带来了短期内的一些成就,但长远来看却加剧了社会矛盾,最终引发了一系列起义运动,最著名的是由王薄率领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以及其他诸多起义领导者的反抗行动。
尽管如此,在教育领域中,作为科举制度的创始人之一,他推动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古代中国育才政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在建筑方面,无论是在营建东都还是修筑长城,都展现出了当时中国工程技术水平及其组织能力。但最终,这些努力并未能阻止帝国衰落,而只是延缓了一段时间。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人性主义思考,即权力的欲望与个人悲剧之间微妙而复杂的情感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