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第一大铁帽子王奕匡讲述历史人物故事中的夸张巨星

晚清第一贪王奕匡:讲述历史人物故事中的夸张巨星

奕匡之财欲,令人瞠目结舌,实乃“晚清第一大贪”。末代皇帝溥仪对奕匡在辛亥年间的所作所为,有一句最为锐利的评价:“(奕匡)受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匡手里。”

奕匡出身满洲镶蓝旗人,爱新觉罗氏,是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孙、光绪皇叔。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时,被封为庆亲王,又于1908年获授铁帽子王,是清廷授封的最后一个铁帽子王。1911年辛亥期间,奕匡担任了6个月的首任内阁总理大臣,是决定清廷命运的关键人物。

慈禧与其弟桂祥通信常由奕匡代笔,他虽无学问,却写得一手好字深得慈禧喜爱。在咸丰年间,她曾经几次向他求助撰写重要文件。1884年(光绪十年),慈禧太后罢斥恭亲王载淳,本无实权的奕 匡因缘得接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并进封庆郡王。他主持外交,并会同醇亲王载譞办理海军事务。

权位渐崇但却因才能平平而庸碌无为,被时人暗讽。外务部成立后,他仍然担任总理大臣。

1903年荣禄病逝,当时袁世凯得知他将到军机处任职,便派杨士琦给他送去10万两银票作为“零用”。听从这番话语后的银票,使他的心中充满了欢喜。此后,每当有需要或是想讨好老佛爷时,这笔费用便成为了一种可观赏的事物。而且,在袁世凯眼中,“月有月规、节有节规、岁岁岁规”,供奉不断。这不仅仅是一份微薄报酬,更是一种政治上的信号和联系方式。他们之间甚至还结拜成兄弟关系,使两人更加紧密相连。

随着时间流转,一系列事件逐渐揭示出了这一段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与袁世凯的一系列互动,对于如何处理国家政局以及如何维护自己的地位,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地步。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在朝堂上还是在社会上,对于这场交易背后的真相,以及它对整个帝国命运所产生影响,都充满了疑惑和批判。一方面,他们利用金钱和权力建立起牢固的人脉网络;另一方面,他们也被视为反面教材,用以警示人们关于贪婪和腐败的问题意识。此刻,我们似乎可以听到那些远古时代的声音——声声怨言,如今回荡在我们的耳畔,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而不是重蹈覆辙,以免再次失去那份属于每个民族的大宝贵——自由与尊严。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