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第一大铁帽子王奕匡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夸张称为头戴天下铁帽之主

晚清第一大铁帽子王奕匡,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夸张称为“满朝铁帽之主”。奕匡之贪财,可谓骇人听闻,堪称“晚清第一贪”。末代皇帝溥仪关于奕匡在辛亥年的所作所为,有个最为尖锐的评价:“(奕匡)受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匡手里”。

奕匡是满洲镶蓝旗人,爱新觉罗氏,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孙,光绪的皇叔,在慈禧六十大寿时被封为庆亲王,又在1908年获授铁帽子王,是清廷授封的最后一个铁帽子王。1911年辛亥期间,他当了6个月的首任内阁总理大臣,是决定清廷命运的关键人物。

慈禧在咸丰年间与其弟桂祥通信,由于无学问却写得一手好字,因此深得慈禧的心。这使他接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并进封庆郡王。权位渐崇,但因才能平平而庸碌无为常被时人暗讥。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后,他仍任总理大臣。在荣禄病死后,他获得了1张10万两银票,这使他成为袁世凯的手中棋子。此后,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关系:每月有规律,每节有规矩,每年都有规则。而这笔收入只是他的零用钱,以后的还得特别报效。

入军机处任领班军机大臣、管理财政处、练兵处事务集内外大权于一身。他善于猜测慈禧风向,与八国联军打过一仗之后,她有些心灰意冷日常政事由他主持。而他视袁世凯最可信赖的人,对其问题均求助于他二人势力迅速膨胀,使他们成为升官发财捷径。

在清末最后十年中,与袁世凯沆瀣一气完成了一个“北洋”框架,一半北洋对朝野军政产生重大影响,即便袁世凯下台也未能打破北洋系在军事上的垄断地位,为清朝灭亡埋下伏笔。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与协理徐世昌提议起用袁世凯组阁,而自己改任弼德院总裁。虽然载沣虽被架空但还是监国摄政王,对 袁世凯构成威胁,因此他们合作以排除这个障碍,最终成功让隆裕让载沣退出监国摄政王之位。

南北和谈进入关键阶段,他主张清帝退位,并说:“全国已去大半,我军前将士皆无战意。”最终1912年2月12日宣布自行退位。他去世后,其家请求谥号,最终给予了“密”字,被认为是追补前过,而他的贪婪,无人可与匹敌。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