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与他的水经注在中国历史剧中引发社会关注

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家中,有一人以“水经注”著称,他便是郦道元。郦道元不仅勤奋好学,遍览奇书,而且足迹遍及半个北部中国。在他的基础上,撰著《水经注》四十卷,这部作品被誉为我国古代地理学的名著,研究《水经注》成为了专门的学问,被称为“郦学”。

水是自然界最活跃的因子,其对国计民生影响深远。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水、撰著《水经》的传统。在郦道元之前,至少有两部《水经》流传于世,而其他文献中有关河流和水利的记载也不少,但如他所言,《大禹记》所记山川,“周而不备”;《地理志》所录,“简而不周”;《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都太简略;虽然早期的《水经》粗缀了津绪,但仍然不足够详尽。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著作中,时代最近的那一部,也是在三国时代完成,那时距郦道元生活的北魏已过去二、三百年之久。这段时间里河流改道、民族迁移、城邑兴废、地名沿革,都发生了变化。北魏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候,当时同一条大河,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部分。当时的人们极力寻找失去的地图,并试图探索未知的事物。而郦道元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将自己的知识倾泻出来,为我们留下了一本关于前人的广博知识汇编,即现在我们手中的“汤泉先生精通”的四十卷巨著——《汤泉先生精通》的后续版本。

这本书展示了丰富的地理观念首先体现在其广阔的地理视野。尽管生活在南北对立的大时代背景下,但他的作品并不限于当时北魏疆域范围内,对南朝治下的自然山川以及人文景观都进行了细致描述,一视同仁。他将区域划分完全依据自然山川,没有任何偏见或主观色彩。不仅如此,《汤泉先生精通》还保留大量南朝年号,这些年号既出现在南方地区,也出现在属于北魏领土的地方。

与另一个年代相近但思想不同的人士杨衒之在其作品洛阳伽蓝记中表现出的强调正统观念相比,郦道元显得更加具有民族认同感和大一统思想。 《汤泉先生精通》还记录了许多外来地区的地理信息。在第一篇“河”的章节中,郦道元详细描述了印度东南部恒河及其它相关地方的情况,以及孟加拉湾沿岸的一切风土人情。此外,还包括越南到马来半岛西边长城以外沙漠地区,以及西面至藏缅边境的一切情况。这意味着,在历史上的某个特定阶段,其中有一些内容可能荒谬或者不合逻辑,但是这些目光已经超出了华夏地域,从而达到了一种全世界性的理解。

此外,《汤泉先生精通》的作者也具有变迁性的认识。该书共1252条河流,对这些所有改变过源头追溯其古今变化,最特别的是黄河,它曾两次改变方向一次是在周定王五年的公历前602年,再一次是在王莽时期。其中一个故渎被命名为“大河故渎”,另一个则叫做“王莽河”。由于环境转变以及人类活动导致原有的小溪干涸,只要实地考察,就可以发现它们并感叹:“今无此。”

最后,我们看到了人们的情感通过山川融入文化景观。这使得我们的文化景观成为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对于土地的情感来表达自己的身份。一旦这个情感与自然结合起来,它就不是再单纯的一个事物,而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社会历史经验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说,我国人民对于土地这样的感觉总是那么深刻,因为他们把自己的故事告诉给那些听众,让他们明白这一片土地背后的故事是什么样子?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