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岭南和云贵地区,一群民族被称作僚,这一名称源自壮语和布依语中的"RAEUZ",意为“我们”。《魏书》将他们视为百越的一支,并把他们归类为古南蛮的别种。在岭南,僚与俚这两个词经常并用,而在云南、贵州一带,它们则与濮相互混淆。从汉朝到唐朝,这些民族分布在今广西、贵州、四川和云南省以及部分自治区。
汉武帝开辟西南夷时,在夜郎境内的大多数民族被称作“夷僚”。汉初在夜郎设立了牂牁郡17县,其中都有僚人的居住。这批族群对外来文化有一定的接受程度,他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融入到了当地社会中。
东晋时期,一部分僚人北迁进入四川,分布于“自汉中以达于邛笮”的广大区域内。这段历史显示了这些族群在地域上的移动性,也反映出他们对周边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南北朝时期,僚人常遭到汉人掠卖,被迫成为奴隶。尽管如此,他们仍保留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如住干栏架子屋、卧水底捕鱼、鼻饮食物等。此外,他们还能铸造自己的陶器,有着复杂而独特的地葬习俗。
唐朝初期,随着乌蛮、白蛮及其他各族人民交错杂居,不同部落开始分化并形成新的身份认同。而到了宋代,大量 僚人口已开始使用新称谓——壮族,从而结束了作为独立族群存在的历史传统。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曾经被统称为“僚”的人们已经发展成如壮族这样重要的人口团体,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其语言属于壤侗语系,是一个典型代表。
现代上述地区居民,即那些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及越南北方的壮族、布依族和岱-侬族,可以说是共享了一片共同历史根源,但同时每个民族也有其自身鲜明的地方特色。这里,我们遵循这一普遍现象,将所有这些人们统称为——"布僚"(Bouxraeuz),即我们之人,以此尊重它们丰富多彩的人文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