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起源数据库(1):探索最公认的千古一帝
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并不局限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也具备了文化发祥的条件。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和东方沿海一带。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郭沫若先生写定的书籍之一。在序言中,他指出,对于未来社会的待望逼迫着我们不能不生出清算过往社会的要求,认清楚过往的来程也正好决定我们未来的去向。世界文化史关于中国方面记载依然是一片白纸,而恩格斯《家族私产国家的起源》并没有提及中国社会范围;因此,中国人应该自己起来填补这半部世界文化史上的空白。这本书可以说是对恩格斯工作的一次延续,它采用了类似的研究方法,但提供了关于他未曾提及的中国古代信息。
龙山文化是中国文明史前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梁思永教授回顾了龙山文化发现过程,并列出了相关年表。他总结了龙山文化的地理分布以及陶器、蚌器、石器和骨器等特征。根据地层分析,后岗二层比仰韶村晚,但不会晚于殷代;城子崖一层和两城镇一层不晚于公元前8世纪;良渚一层不晚于公元前2世纪。此外,由良渚一部分陶器模仿铜器设计这一点显示出与金属技术接触的情况。
李济先生在其著作《中国文明开始》、《中华民族原始及其形成问题》以及《青铜时代论述》中阐述了中华文明起始的问题。他认为讨论早期历史应自新石器时期始,因为所有伟大文明都是由多方面交流产生。而商朝展现出了熟练铸造技术独立发展文字系统,以及复杂而高效率军事组织,这些都体现了一种物质生活丰富、高度成熟装饰艺术以及确立社会组织和祖先崇拜神权观念。商朝基础深植于非常早期时期稻米农耕发展进程,并且经济基础为东亚典型,其发展属于地方性发展。
我国奴隶制国家形成前的社会经济形态包括“龙山文化系统”与齐家文化时期,其生活状况与工艺技术有所提高。农业工具进步导致农业生产增加,同时畜牧业兴盛,使得人们日益定居,从而促进生产分工,加速父系氏族制度建立,为私有制之萌生奠定基础。当时人们思想信仰也有所演变,“埋葬制度”、“占卜风俗”、“祭祀仪式”的出现反映了这一变化阶段。
张光直教授推测:“也许龍山時代末尾就是夏季度開始,或許夏季度本身就是龍山與齊家發展到後期的一個階段。”他还提出:“中國考古學已經取得巨大成就,以新的遠景展開對中國文明起源問題的探索。”
李学勤教授重新评估当今对于旧石器时代晚至青铜时代初叶的人类活动状态,他强调这些活动对今天我们的理解具有重大意义。他指出,从考古学角度看,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利用野生植物作为食物来源,而且他们已经开始从事农业劳动,这标志着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开端。在此背景下,随着时间推移,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而高度发达的商朝政治体系,其中包括王室及其官员,以及一个庞大的阶级结构。在这个体系内部,上下的区别变得越来越清晰,而战争成为驱动这个体系不断扩张的手段之一。通过这些发现,我们现在更好地了解到了商朝如何将其控制力伸延至广泛地区,并以此为基石打造起整个战国七雄中的许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