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并不局限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也具备了文化发祥的条件。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和东方沿海一带。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郭沫若
上海中亚书局
1930年
本书是作者写定于1929年。作者在序中指出:对于未来社会的待望逼迫着我们不能不生出清算过往社会的要求,认清楚过往的来程也正好决定我们未来的去向。世界文化史的关于中国方面的记载,正还是一片白纸,恩格斯的《家族私产国家的起源》上没有一句说到中国社会的范围;在这时中国人是应该自己起来,写满这半部世界文化史上的白纸;本书的性质可以说就是恩格斯の《家族私产国家の起源》的续篇,研究方法便是以他为响导,而于他所知道了의美洲의红种人、欧洲の古代希腊罗马之外,为提供出来了他未曾提及的一字中國の古代。
龙山文化——中國文明の史前期之一
梁思永
第5——15页
本文回顾了龙山文化发现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并列出了研究这一文化年表。本文从龙山文化分布地域、主要遗迹及陶器、蚌器、石器等方面入手,对这一特征进行总结。作者认为龙山文化存在着地域差异,可以暂可区分为三个区域。此外,本文还对 龍山 文化的地层年代进行论证,并探讨其与金属工业接触的情况,以及与殷商帝国相比的情况。
中國文明始建時期探索
李濟著述於1957年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發表演講。
商務印書館出版。
1970年
本書分為《中國文明始建時期探索》、《龍山與仰韶之間》、《青銅時代》三章,是李濟於1957年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等地所作之三次演講初版由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出版後,由萬家保譯成中文再次發行。該書提出考古學家的工作不僅僅是尋找證據以重整過去光輝,更重要的是回答關於中华民族原始及其形成以及關於中國文化性質及其成長。在討論早期中國歷史應從新石器開始,以龍山遺址為代表進行考察,並對安陽殷墟展開詳細分析認為龍山與仰韶兩個階段各有特色並且都展示了高度社會組織能力和物質生活水平,這些證據支持我們對當時社會經濟形態有更深入了解。
我國奴隸制國家形成前夕的人口經濟狀況調查
石興邦著述於1956-1962年的幾篇文章。
第2——8頁
本篇文章概述並分析了“龍山系統”和齊家系統時期的人口經濟生活狀況。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看見父系氏族社會逐漸發展,其技術進步使得農業生產更加充實,而畜牧業則顯著增長,這種變化為家庭定居生活奠定基礎,並促進社會分工加強,使男子日益獲得優越的地位。隨著技術進步和生產力提高,一套完整埋葬制度被創立出來,並且占卜風氣興盛。此外,本節還推測龍山市可能就是夏朝開始的地方,或許夏朝即是一個融合了多種不同系統而發展出的階段。
重新評估中國古代文明價值觀念
李學勤主編,《春秋戰國》,北京:東方出版社, 2004.
第1——8頁
根據近十年的考古學成果,本節文章旨在重新評估傳統視角下的春秋戰國歷史。本節首先總結了一系列新的考古發現如何挑戰舊有的歷史敘事框架,然后通過對一些具體案例(如周原遺址)的分析來檢視傳統中的權威叙事如何被動態改寫。本節最後提出了一些建議,以鼓勵更多跨學科合作,以推動歷史敘事的一般問題得到解答。
續讀:
《神話與記錄》
本節將探討神話與記錄間聯繫,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理解過去情景?
考慮到最新考古發現,有什麼新的理論或解釋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些神話?
《城市建築技巧》
探討早期城市建設者的技術技能如何影響城市規模和設計?
考慮到最近對某些地區城池遺址進行調查,有哪些新信息能夠揭示我們之前知識?
《文字傳播機制》
分析文字何時、何處以及怎麼樣從一個地方蔓延至另一個地方?
有沒有任何特別的情境或因素導致文字傳播速度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