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勉我国传统农业特点在世界历史发展视频中展现社会重要场景

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都视农业为“国脉民天”,以农立国,形成了许多具有我国特色的传统农业。其特点大约有七方面。

有一套指导思想——天(时)、地(地位、地势、地形、土质)、人(力)三者“制宜”的理论。这套理论,《周易》著录较早,称为“三材”或“三才”。《孟子》则称此三者为“天时”、“地利”、“人和”,并认为这三者因素中,“人”的因素尤为突出。跟着,《吕氏春秋》专从耕稼角度也提到:“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同样把“人”放在首位。从此,逐渐形成为我国传统的农家思想主流。

对水土保持的重视:在2600多年前,管仲就非常强调“水土”的重要性。他说:“民之听生,衣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也”。这是对土地和水资源保护的一种认识,也是中国古代智慧的一部分。

在田间的耕耘管理工夫方面,我国传统做法是要求充分发挥人力,以精耕细作。在一定耕地面积内竭尽全力,从事集约劳动,不仅反对不量力而“渠地”以耕,而且认为粗放施工必无好果,这是在2000多年来通过实践积累下来的经验。

着重于适当调制和施用有机肥料。我国农田连耕制至少经2000多年使用,其维持的地力主要原因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措施,如精耕细作及处理废弃物化为有机肥料,以促成良好的土地质量。

利用生物防治害虫。这一措施最初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在《诗经》、《庄子》、《论衡》等书籍中都散见不少有关史料。人们发现某些动物相互之间可以作为一种形式的防治手段,因此逐步形成了一套利用这些动物来防治害虫的手段,这也是中国古代智慧的一个体现之一。

农植物品种资源及其选种、育种和繁殖技术,在我国传统农业上已经非常发达。我们已能通过观察大自然,对作物进行选取,并通过实践不断改进品种,使得我们的作物更加适应环境变化,更高效产量,这对于后世的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顺应生态系统的农、林、牧、渔综合性的传统农业——即所谓的有机农业。这一体制注意天、地、人的相互适应,加强环境与动物与植物之间循环利用,从而促进整个生态体系不断发展,是我们应该回顾并学习的一项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