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年9月25日(农历1866年8月17日),遗传学巨匠摩尔根诞辰。生物的遗传性早已被人们深刻领会,并因而孕育了广阔的遗传学领域。遗传学理论体系之中,既有米丘林学派,也有摩尔根学派。米丘林学派以其实践导向著称,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改良与驯化品种来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强劲动力。而摩尔根学派则从理论基础出发,致力于揭示遗传变异规律,他们在实验室内探索着基因物质及其作用过程。在这方面,摩尔根取得了显著成就,他坚定地认为:遗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发现奠定了基因论的基础,为人类理解生命奥秘做出了划时代贡献。
摩尔根,一位在弗吉尼亚州莱克星顿出生于1866年9月25日的人才。他曾经在肖塔基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深造生物科学知识。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先后担任布林马尔大学动物学副教授(1891-1904年)以及加利福尼亚州工学院生物学教授(1928-1945年)。正是由于他在实验生物与遗传领域所展现出的卓越才能,在1933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以此表彰他的杰出贡献。
然而命运不畏时光,1945年的冬天带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的生命,但留下了一系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科研成果,如《实验胚胎学》、《基因论》等重要著作。尽管如此,摩尔根最宝贵的财富并非金钱,而是在培养学生这一人文关怀之举。他那种循循善诫、希望学生能超越自己的教育理念,对中国知名科学家谈家桢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他对那些追求科学真理的心灵也给予了无尽激励,即使身处不同国度,即使时间流转至数十载之后,那份激情依旧如同未干透的大河,不断汇聚、滋养新一代研究者。
当谈家桢即将回国时,受教于他人的那份感恩之情,无疑让这个美好的故事更加绘声绘影。当谈家桢再次踏上归途时,那份温暖与鼓舞便像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让更多人受益,使得这一段历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就在不久前,当一个青年科研人员因为微生物遺傳學上的突破成果而出版论文时,那份喜悦又一次充盈到每个角落。那封来自美国来的祝贺信,不仅是对过去岁月的一次回顾,更是一个新篇章开始的时候最热烈的情感寄托——"我终于看到一个比你还要优秀的小伙子出现,也超过我的学生。你值得骄傲,因为你培养出了这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