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我国一直将农业视为“国脉民天”,以农立国,形成了许多具有我国特色的传统农业。这些特点大约有七方面。
我国传统农业指导思想是基于“三材”或“三才”的理论,即时、地、人的合理结合。这一思想源自《周易》和《孟子》,后来被《吕氏春秋》进一步发展,并强调人力因素的重要性。
对水土保持的重视,是中国古代智者的一大贡献。如管仲提到的“水土”,他认为这是民生之本原,也是生命线。他还提到植树造林以及护林法令,这些都反映了当时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措施。
耕耘管理工夫方面,我国传统做法强调发挥人力的集约劳动。在2000多年的农耕实践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一套精细化的耕作工夫,如深耕、熟耨等,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粪田之宜”是中国古代农家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包括恰当处理废弃物并转化为有机肥料,以促进土壤肥力。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增加收成,还能维持土地的地力,使其不断更新而不衰竭。
利用生物防治害虫是一种早期发现自然现象并进行观察学习后的经验积累。我们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食物链关系,学会了利用一些益虫来防治害虫,这种方法至今仍然有效,而且也反映出我国农史上的特色之一——利用生物控制害虫的手段。
农植物品种资源及其选种、育种和繁殖技术,在我国产业上已发展相当早。我们从原始时代就开始选择适合不同地区气候条件下的作物品种,并通过长期实践,不断改良它们,形成了一系列优质高产的作物品种,如稻、麦、小麦等,这些都是我们历史文化遗产中宝贵的一部分。
最后,我们还有顺应生态系统的农、林、牧、渔综合性的传统农业——即有机农业。这一体系注重天地人的相互适应,加强环境循环利用,从而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这也是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值得其他国家学习的一个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