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起源数据库古今朝代如流年起承转合各有韵

全史朝代口诀,简述纷繁事。

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前沿阵地

梁思永

本文探讨了龙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历程,以及其分布地域、主要遗迹及陶器、蚌器、石器等考古证据。作者认为龙山文化存在着地域差异,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并通过地层学分析确定了其年代,从而推断出这一文化与金属文明的接触和流向。

中国文明的开端

李济

本书是李济教授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所作三次演讲的总结,其内容涵盖了中国早期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作者提出,讨论早期中国历史应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因为所有伟大文明的发生都是于文化接触的结果。他还详细介绍了商代文化及其成就,并指出殷墟表达出的复杂社会组织和高度成熟装饰艺术。

我国奴隶制国家形成前夕的人类活动

石兴邦

本篇文章概述了“龙山文化系统”和齐家文化时期的人类活动状况,并分析当时社会经济形态。文章指出,这一时期父系氏族社会在冶铜术、精磨镂刻技术及制陶工艺方面有显著提高,同时生产工具进步促进农业发展,畜牧业也得到了提升。这一时期考究白灰面房屋普遍出现各种实用美观陶器被创造出来,是社会分工更加清晰的一步,为父权制和私有制奠定基础。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继续探索

张光直著, 张长寿译

这篇文章认为27年来,我国考古学取得巨大成就,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展现新的远景。本篇论文考察南方块茎种植者居住区、北方粟黍种植者居住区以及黄河下游平原冲积地区三个地区史前生活方式,对这些区域相互影响之下的特色化产生贡献。此外,还讨论商代政治结构卜辞资料及其阶级划分,以及战争对商王国发展动因之一角度进行了解读。

重新评估中国古代文明

李学勤

本篇文章提出了建国后三十多年的考古工作收获与成果并重新评价中世纪至现代初期之间持续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命运与科学知识传播过程。在此基础上,本人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首先,以往将商王朝视为中华民族最早共同认同象征的事实需要进一步审视;其次,一些对于秦汉以后的科技发祥地不够充分的问题值得深入思考;最后,对于近现代以来科学知识如何影响或改变传统信仰体系,有关天文学上的某些争议亦需重温反思。此外,本人强调要考虑到不同时间段内对于自然环境适应性的变化,如气候变迁对人类生存条件可能带来的影响等问题。此外,本人建议要把握好文献记载与考古遗址结合使用的情况,在揭示一个完整历史背景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在此同时,我们应当努力拓宽我们理解中世纪至现代初期期间中华民族精神命运走向的大框架,不仅仅局限于那些已经被广泛接受且公认的事实,而是应该致力于寻找更多未被完全解释或未曾被广泛认识到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