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都视农业为“国脉民天”,以农立国,形成了许多具有我国特色的传统农业。其特点大约有七方面。
有一套农业生产技术的指导思想——天(时)、地(地位、地势、地形、土质)、人(力)三者“制宜”的理论。这套理论,《周易》著录较早,称为“三材”或“三才”。《孟子》则称此三者为“天时”、“地利”、“人和”,并认为这三者因素中,“人”的因素尤为突出。跟着,《吕氏春秋》专从耕稼角度也提到:“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同样把“人”放在首位。从此,逐渐形成为我国传统的农家思想主流。
对水土保持的重视:在2600多年前,管仲就非常强调“水土”的重要性。他说:“民之听生,衣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也”。这样一种观念,在后来的《氾胜之书》(汉)、《齐民要术》(后魏)等古籍中都有反映,其中不乏探讨植树造林及护林防伐的问题,这些措施对于维护土地资源至关重要。
在田间的耕耘管理工夫方面,我国传统做法是要求充分发挥人的力量进行精耕细作。这些经验,从2000多年前的实践中积累而来,如深耕熟耨、力耕数耘等语,不仅反对粗放施工,还强调集约劳动,以确保高效率、高产量。此外,还有一系列关于施肥和灌溉管理的方法,如粪田之宜,让废弃物转化成有机肥料,以提高土地肥力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
利用生物防治害虫。这一措施最初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在《诗经》、《庄子》、《论衡》中,都散见不少有关的史料。在南方草木状记载了蚂蚁防治柑橘害虫的事例,而其他如螳螂、蛙、龟、鱼、鸟、燕鸡鸭蝠等动物,也被用于控制害虫,这些都是中国农史上独有的害虫防治技术之一。
农植物品种资源及其选种育种繁殖技术,在我国传统农业上发展相当早,如河姆渡半坡遗址发现罐藏稻籽粟蔬果种子,可见人们已开始理解到不同的作物品种适合不同季节播种,以及通过选择优良品种和改良才能提高产量质量。此外,如《诗经》的黍稷麦菽各有植穉穇硅善庭硖等特征,以及尔雅释草释木两篇记录植物类别和品种,是先农对物種方面所下工夫及其成果的一份光辉史迹。
顺应生态系统的农林牧渔综合性的传统农业——有机农业。我国古代就注意到了这种相互适应关系,比如汉书食货志中的描述,那里的农户除了大田谷物以外,还会根据山林薮泽原陆淳卤的地理条件来经营杂技五谷,并且环绕宅院栽桑菜茹畦瓜蓏殖疆场(田旁),以及养鸡豚狗彘按时放牧女修蚕织。这是一种多元经营方式,它们虽然因时代地点而异,但基本原则今昔不变,与现代生态系统要求相契合,是长期形成的一个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