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波兰球的历史全景: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不仅局限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同样具备了文化发祥的土壤。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和东方沿海一带。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郭沫若于1930年所著的一部重要作品。在序言中,作者指出,对未来社会的期待迫使我们不能不回顾过去社会,并认识到过去的来路决定了未来的去向。世界文化史中的关于中国部分仍然是一片空白,而恩格斯在《家族私有国家的起源》中并没有提及中国社会;因此,中国人应该自己填补这段空白。该书可以视为对恩格斯作品续篇,采用类似的研究方法,但提供了关于未曾提及过的中国古代内容。
龙山文化是中国文明史前期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由梁思永等人进行了详细研究。他们从龙山文化分布、主要遗迹以及陶器、蚌器、石器和骨器等方面入手,对这一文化特征进行了总结。根据地层分析,他们推断后岗二层比仰韶村晚,但不会晚于殷代;城子崖一层和两城镇一层不晚于公元前8世纪;良渚一层至少不会晚于公元前2世纪。此外,他们还发现良渚部分陶器具有模仿铜器风格,因此“这个龙山文化至少与金属文化接触过”。
李济教授认为讨论早期中国历史应自新石器时代始,因为所有伟大文明都是通过文化接触而产生的。他在《夏禹的问题》中提出夏禹与夏王朝有着直接关系,并且认为通古斯民族是夏民族的一支,与之有亲缘关系。这一点将会得到进一步证实随着未来对地下遗址的大规模探测工作。
李济先生在其著作《 中国文明开始》、《 中国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和《 中国青铜时代》三章中深入探讨了中华民族最初面貌及其形成过程。他认为商代雕塑展现出高度成熟的装饰艺术,以及复杂有效率的地军事组织系统,这些都表明商朝是一个多方面综合体,其基础深植于史前时期稻米农业发展及附着此一经济整体性质上说明殷商帝国经济基础为典型东亚农耕 社会,并在地处发展起来。
石兴邦教授分析了一些考古学家的观点,他认为奴隶制国家形成前的社会经济形态显示出了父系氏族社会较母系氏族更高级别技术水平,如冶铜术、精磨镂刻技术以及制陶工艺。但尽管如此,农业生产依旧以畜牧业为辅助,而农业工具进步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提高。此外,以畜牧业增强反映生活资料丰富,为定居生活奠定基础,同时也促进了物品分工,使得家庭劳动成为集体劳动,从而导致贫富差距增加、私有制萌芽。
张光直教授在他的文章里阐述说,在27年的时间里,考古学取得巨大成就,为探索中文明起源打开了解放空间。他还提出了一个理论,即“块茎种植者”、“粟黍种植者”以及“黄河下游平原”的三个地区各自发展出的独特类型,最终融合成了一个具有特色的本土产物,是环境与人民相互作用结果之一环扣。而这些区域逐渐向高水平发展,最终达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龙山文化至少已经在三个地区——河南、山东和长江中下游——达到相当程度”,为商朝建立做好了准备。
最后,由李学勤先生撰写的一篇文章重新评估了我们的理解对于千百年前的祖先们创造出的那个辉煌灿烂又充满神秘感的事实。在他看来,我们之前对于这种伟大的创造力的理解可能存在误区,一旦我们能够真正重估它们,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它们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宏伟,也更加错综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