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
梁思永
第5——15页
本文回顾了龙山文化发现的过程,列出了研究这一文化的重要事件的年表,归纳出了龙山文化的分布地域,即黄河、扬子江及其支流所沉积成的冲积平原。本文还从龙山文化的分布、主要遗迹及陶器、蚌器、石器、骨器等方面入手,总结了这一文化的特征。作者认为龙山文化存在着地域差异,暂可区分为山东沿海区、豫北区和杭州湾区等三个区域。作者还从地层上论证了龙山文化的年代,认为后岗二层比仰韶村的仰韶文化晚,但不会晚于殷代;城子崖一层和两城镇一层不晚于公元前8世纪;良渚一层不晚于公元前2世纪。作者还认为良渚一层部分陶器有模仿铜器的成分,因此“这个龙山文化层至少是与金属文化接触着的”。作者还探讨了龙山文化的地理流向,认为龍山市區與周圍地區在十個方面有著共同點,是豫北殷商早期社會階層分化的一個階段。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郭沫若
上海中亚书局
1930年
本书是作者写定于1929年。作者在序中指出:对于未来社会的情境逼迫着我们不能不生出清算过往社会的大义要求,认清楚过往的人情也正好决定我们未来的去向。世界历史学界关于中国方面记载,在这时尚是一片空白;恩格斯没有提到过中国社会范围。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自己起来,用实际行动填补这半部世界历史上的空白。这本书可以说就是对恩格斯《家族私产国家起源》的续篇,它们使用方法则是以他为先导,而提供了一些他未曾提及的事实,这些事实都是关于古代中国的事情。
李济,《中国文明开始》
商务印书馆1970年
本书由李济教授根据其1957年的演讲材料编写,并由万家保翻译出版。这本小册子共有三章:《中华民族原始及其形成》,《中华民族发展之路》和《青铜时代》。第一章讨论了近现代考古学家的工作,并强调他们应该追求的是重建过去光辉岁月的手段,以及回答有关中华民族原始的问题。此外,还提出要将讨论点推进到新石器时代,因为所有伟大文明都始自此时。在第二章里,他详细描述了安阳殷墟所展现出的商朝物质生活丰富、高度发达装饰艺术以及复杂有效组织系统。他进一步阐述说这些都显示出一个高度成熟且具有独立发展文字系统以及熟练铸造技术帝国经济基础深植稻米农耕制度并附着于此体制。这意味着殷商帝国经济基础属于典型东亚模式,并且是在当地发展起来。
我国奴隶制国家形成前夕の社会经济形态
石兴邦
第2——8页
文章概述了“龍山市區與周圍地區”和齊家系統時期社會經濟生活狀態,並分析當時社會經濟形態。在這兩個時代父系氏族社會已經發展到了冶煉金屬技術精磨镂刻技艺制造陶瓷等工藝技術水平,比起母系氏族社會來說進步顯著。但農業仍然是主要產業,由於工具進步農業生產也有所發展。此外畜牧業也得到提升,因為動物種類多樣化而增加,這反映出畜牧業繁榮。此外漁獵采集因各地自然條件不同在各地龍山市區經濟生活中占位置也不同長期定居生活為後果提高生產力使得家庭間進行更嚴格分工男子日益取得優越的地位並成為父系氏族社會基礎奠定。此時開始由男性擁有的土地變成了私有財產從而引發貧富差距因此私有財產萌芽隨著思想信仰也有所開展埋葬制度被創立占卜風盛行於播種或收穫季節可能還會有一些祭祀儀式最後文章推測「也許龍山市區末期就是夏」的開始或者夏王朝就是龍山市區發展至後期的一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