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都视农业为“国脉民天”,以农立国,形成了许多具有我国特色的传统农业。其特点大约有七方面。
有一套农业生产技术的指导思想——天(时)、地(地位、地势、地形、土质)、人(力)三者“制宜”的理论。这套理论,《周易》著录较早,称为“三材”或“三才”。《孟子》则称此三者为“天时”、“地利”、“人和”,并认为这三者因素中,“人”的因素尤为突出。跟着,《吕氏春秋》专从耕稼角度也提到:“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同样把“人”放在首位。从此,逐渐形成为我国传统的农家思想主流。
对水土保持的重视:在2600多年前,管仲就非常强调“水土”的重要性。他说:“民之听生,衣与食也, 食之所生, 水与土也。” “地者, 万物之本原……水者, 地之血气……”, 把水、土(地)视为人民以至万物的本原或生命线。他在《地员篇》所述,基本也是探讨农林植物与水(水泉深浅)、土(土质、地形、地势)的关系。此外,在书中不少的“篇”论及植树、造林、护林以至“伐材下木”、“斧斤以时”的法令,这表明他对水 土 的重视程度和当时出现 “牛山濯濯”的现象,他相信当时已初步意识到森林保持水土的作用。此外,还有田埂与否,也是防止水 土 流失的一项关键措施之一。
在田间的耕耘管理工夫方面,我国传统做法是要求充分发挥人力进行精耕细作。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关于如何合理安排劳动时间和节奏,以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的问题,如深耕熟耨等,它们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人的务实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着重于粪肥利用:适当调制和施用有机肥料。我国自古以来就讲究精耕细作,其中使用无害废弃材料改良土地,即便是在缺乏化肥的情况下,也能提高土地肥力的同时减少污染,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农业中的智慧。
利用生物防治害虫。这一点最初源于对自然现象观察,在诗经、《庄子》、《论衡》等文集中都有相关记载。人们发现某些生物相互之间存在共生的关系,从而发展出了利用一些益虫来控制害虫的一种策略,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有效性高,不仅节省资源,还能促进生态平衡,是我国产业上一个值得学习的地方。
农植物品种资源及其选种育种繁殖技术,在我国传统农业上发展相当早。在河姆渡遗址里,就发现了稻米、小麦等作物遗存,这说明至少六七千年前人类已经开始尝试栽培这些作物,并且通过长期实践逐步理解到了不同品种之间差异以及不同季节播下的效果,从而形成了一套选择优良品种并通过各种手段进行选育繁殖的手段,如插枝嫁接等,以及对于杂草竞争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选择优良品种进行培育,使得他们能够更好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有助于确保收成稳定增产。
7.顺应生态系统的农林牧渔综合性的传统农业——即现代意义上的有机农业。我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将各个环节相互协调工作,让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实现一种循环利用,将垃圾变成肥料,将废弃物转化为能源,同时还能够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可持续性,这样的模式既符合人类生活需求,又保护了自然环境,是一种很好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