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年9月25日(农历1866年8月17日),遗传学家摩尔根诞辰,这一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他与众不同的印记。生物的遗传性早已被人类洞察,并因此孕育出了一门全新的科学——遗传学。在这门科学的发展史上,两个重要的理论派别逐渐成形:米丘林学派和摩尔根学派。米丘林学派以其从生产实践出发、致力于改良和驯化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为特点,而摩尔根学派则深耕浅掘,从理论基础出发,致力于揭示遗传变异规律,他们在实验室里不懈追求,将研究焦点集中在寻找遗传物质基础及其作用过程上。
正是通过这样的努力,摩尔根最终确定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位置,为我们揭开了基因之谜。这一发现不仅是人类对生命奥秘的一次巨大突破,也标志着基因学说的确立,它将成为后世研究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坐标。
而关于这个伟大的科研者本人,我们可以这样回忆:摩尔根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莱克星顿,在肖塔基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接受过生物学教育。他曾担任布林马尔大学动物学院副教授长达十三年的时间,以及加利福尼亚州工学院生物系教授二十多年的职务。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取得了无数辉煌成就,最终荣获1933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以表彰他在实验生物学和遗传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尽管生活给予他的尊荣与赞誉,但他始终保持谦逊的心态,对学生们要求严格又关怀备至,他希望每一个接触到自己教导的人都能超越自己。中国著名科学家谈家桢,就是幸运地受到了他的直接指导。当谈家桢准备回到中国时,摩尔登面前含泪而又自豪地对谈说:“我看到有一个年轻的中国人超过了我,我还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超过我,也超过你。”
这一情景充满了感动,因为它不仅展现了一位伟大教师的情感,更透露出一种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精神。而当谈家桢回国后,不断培养自己的学生,有一次,一位学生在微生物遗传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即将发表论文时,谈家桢收到了来自旧友祝贺信中的温馨话语:“我终于又看到一个年轻的中国人超过了我,也超过了你。”这份信件如同心灵间流淌的一股暖流,让人们感受到知识界那份纯粹、真挚的情谊以及跨代相连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