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美军一度计划焚毁靖国神社,但最终因冷战对策考虑而放弃。靖国神社曾是美国人眼中的一颗疏导针,直至今日依旧成为日本右翼势力招魂、翻案的舞台。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了珍珠港偷袭,引发太平洋战争。在与日军交战过程中,美国人开始研究日本的军国主义根源,并拍摄了《认识你的敌人日本》等影片来解读其信仰和文化。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30日下午两点,一架“巴丹”号座机载着麦克阿瑟将军抵达东京郊外厚木机场。他将作为盟军最高司令官统治7500万人的绝对主宰者。此时的麦克阿瑟对日本军国主义恨之入骨,他一到任就下令解除武装、逮捕战犯,并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然而,在驻日美军中,有些将领建议烧毁靖国神社,以彻底解除精神上的武装。这一建议打动了麦克阿瑟,但100名美国大兵在进入神社前,就被告知允许举行大祭以留好印象。大祭后,盟总发布“神道指令”,废止国家神道并实行政教分离,但同意靖国神社脱离国家管理成为宗教法人。
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决定遭到了中国、苏联等国的强烈反对。美军用水泥抹平内纪念灯笼,大祭活动也受到限制。但1951年9月,当地政府批准土地转让事宜后,靖国神社得以苟延残喘。
尽管如此,不少右翼势力继续利用这座场所为侵略战争招魂、翻案。而当年的美方是否真的会烧毁这所建筑,其背后的真相则远比传说复杂。几十年后的解密文件揭示出这一决定背后的真正原因:担心废止会增加事端,从而不利于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不过,这并不减轻当时自私行径给当前问题带来的责任感。在冷战激化的情况下,对于如何处理这个敏感问题,最终选择了顾及己方利益而非公正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