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古印度佛经中讲述了一则关于盲人摸象的故事。据说,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深信释迦牟尼的教义,每天都沉浸在诵经和礼佛之中。然而,这个国家正处于多神教与巫术盛行的时期,大部分臣民被这些迷惑性的信仰所左右,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不知是非,严重影响了国家治理。
为了引导人民归向佛教,镜面王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他命令侍臣招募一群完全失明的人来到宫廷。这位使者迅速完成任务,将盲人们带到了宫殿前。第二天清晨,使者又将他们领进了大象园,让每个人只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立即返回广场。
当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广场上时,一片喧嚣四起。人们猜测国王可能宣布什么重大决定。但是,当盲人们陆续站在高台上讲述他们对大象的感受时,场景瞬间静默下来。大象的一侧被描述为“像一只盛满漆的大圆桶”,另一侧则如“一把扫帚”;腹部像“鼓”,头部像“勺子”,牙齿如牛角,而尾巴后端却像是棍杖,再加上耳朵形似簸箕,最终鼻子就像是粗绳索。
随着不同的盲人讲述,他们争论不休,都坚信自己的观察更准确,而其他人的看法都是错误的。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人意识到自己仅仅触摸到了大象身上的局部,而没有看到整体。在这段互动之后,全体公众爆发出笑声,即便镜面王也露出了意味深长的微笑。这整个情景,就像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局限性或片面的理解而误判事物,如同那些争论不休、各执一词的小群体一样。
【出处】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情语之流”。这段文字详细记载了每个盲人的感受与描述,从而展现出不同视角下对同一事物理解差异巨大的情况。
【解释】
这个故事比喻了我们对于复杂事物浅薄认识和局限性经验所造成的问题。当我们基于有限信息做出判断时,便容易陷入片面的思考模式,不顾全局,这种行为常见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