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之所以被称为“风车之国”,是因为它位于地球的盛行西风带,年四季都能感受到西风的吹拂。这种海洋性气候给了缺乏水力动力的荷兰提供了利用风力的机会。最初,荷兰人从德国引进了风车,用来磨粉等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风车对荷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十六、七世纪,当时世界商业中心之一的各种原料,从各路水道运往工厂加工,其中包括北欧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木材、德国大麻亚麻子,以及印度东南亚肉桂胡椒。
随着围海造陆工程的大规模开展,风车在这项巨大的工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根据当地湿润多雨且风向变化多端的地理特点,他们对风机进行改良,使其更加适应环境。此外,还配备活动顶篷和滚轮安装,以确保四面迎風。这类别称为“荷兰式”或“高耸型”的风车,其最高可达几层楼高,有些甚至由整块大柞木制成。
到十八世纪末,全荷兰共有1,200余架这样的巨型机械,每台发挥6000匹马力,不仅用于碾谷物、烟叶压油,还能驱动其他工业设备。而这些并非只限于农业生产,它们还帮助排除沼泽地区积水,让全国三分之二土地免受淹没和自然灾害威胁。
尽管现代化技术如蒸汽机内燃机涡轮机出现后,使得依赖自然力量的小型机械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由于它们无污染,无耗尽资源,这种古老但环保又持久的能源吸引力仍然存在。今天,仍有超过两千架各式各样的磨坊分布在这个小巧而富饶国家中,而他们所爱戴的是自己的那些名为“尼德兰”的土地上的独特建筑——那些被认为是代表民族精神与文化遗产的人形机械:传统的石砖铺成道路旁边矗立,如同守护者一般静默守望着这一片宁静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
当然,在中国,我们也有悠久使用过类似的工具。在辽阳三道壕附近汉墓壁画上,就可以找到描绘早期使用此类工具的情景,这意味着我们至少已拥有1700多年的使用经验。而明朝时期更开始将其应用于灌溉农田以及用于加工农副产品。此外,在埃及,那里发现了古代用以磨米粮食残留品,一说可追溯至公元前两千年左右,也就是我们即将跨越新一代能源革命门槛之前不远的一段历史时光。但正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我们回顾过去,并重温那份曾经与自然共存,与人类文明相辅相成的情景,是不是让你也想了解更多关于我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