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与信史的开端
殷墟,亦称为殷虚,是商代晚期首都殷遗址的所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与章邯约定,在洹水南边的殷虚上会师。裴松之在《史记集解》中引述傅瓒的话,并提到《汲冢古文》中的文字:“殷虚南去邺四十里。”然而经过数千年的变迁,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早已不复存在,其遗址也难以寻觅。
直至清末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人们意外发现了河南安阳一带占卜用的甲骨刻辞,这些甲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可确认位置确切的大型城市之一。
自从1928年开始大规模发掘以来,考古工作者们不断地在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的遗址中挖掘。他们发现了宫殿、陵墓和作坊,以及大量青铜器、陶器、石器和玉器。此外,还有许多龟甲和兽骨刻有古老汉字。目前已经发现并辨识出超过16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其中包含超过4,000个不同的汉字(其中近2,000个可以辨认)。这些文字主要记录着商人的占卜吉凶,因此又被称为卜辞或契文。这些建筑材料提供了研究古代社会极其重要的情报,因为它们具有类似于现代汉字的基本特征,是迄今为止发现数量最多且可读性较高的人类语言之一,对理解中国历史具有深远意义。
尽管如此,关于商代是否是中国信史真正开端的问题仍然存疑。如果未来能够找到“夏墟”文化或更远期象形文字,那么我们可能需要重新评估这个问题,将中国信史之始推向更久远的地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