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明朝的第七位皇帝,在位期间从1449年九月到1457年正月,总共七年。历史上的君主们通常会选择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这对于明朝的明代宗来说,却并不容易。因为他是在哥哥明英宗被瓦剌掳走后才登基的,而之前,明英宗的儿子——即明代宗的侄子朱见深已经被公认为太子,因此在心中产生了不满。
想换储君并非易事,但有一种方法可以让这一切变得简单:有人需要提出请求。但是,由谁来提出这样的请求呢?就在这时,一群太监中的一人王诚看透了他的心思,并提出了一个建议:只要能够掌控最高决策机构——内阁,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于是,朱祁钰采纳了这个建议,他通过财政手段大力赏赐阁臣们,以期望他们能提出废除朱见深太子的要求。
然而,不管是金钱还是其他诱惑,都无法让阁臣们踏出那一步,因为他们知道支持新储君意味着背离既定的制度和秩序。在这种情况下,一名因罪入狱但为了保命而呈上奏章的人提出了改变储嗣的人选,这个人的出现为难题提供了一线希望。
司礼监兴安看到了这一机会,他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奏疏,让大臣们签字,并强调“此事今不可已,不肯者不用签名”,以此压力大臣们表态。最终,有91名文武大臣同意了易储的事宜。这一决定在程序上得以继续推进,随后朱祁钰迅速安排礼部具体实施。
《明英宗实录》记载,大多数同意易储的大臣都获得了加官晋爵和其他奖励。当这些受赏的大臣试图辞职时,朱祁钰坚决不同意,并对那些有功之士也进行了额外的赏赐。此外,在景泰三年五月初二日,即东宫易储后的第二天,朱祁钰宣布废除了朱见深的地位,将其封为沂王,同时册封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此举顺利完成了易储过程。
在整个事件结束之后,对于文武百官表示感谢,朱祁钰又颁布了一系列奖励措施,其中包括银币、军校等待遇,为参与这场变革的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收益。这段时间里,无论是政治上的转变还是个人成就方面,都使得几乎所有参与者都成为赢家,只有被排挤在外的两个人——即前任皇帝及其亲属成了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