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55年5月,后周世宗柴荣发起了对后蜀的军事行动,这场战役被称为后周攻打后蜀之战。经过数月的激烈战斗,直到956年1月,后周才最终攻占凤州,从而获得了胜利。此时,在整个战争形势看起来一切顺利的情况下,柴荣却选择停止对后蜀的进一步军事进攻。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安抚四州民众,并且特赦所有俘虏的士兵,让他们自己决定是否留下或离开。这一举措极大地减轻了民众的心理压力,使得四州人民心向往归于后周。
显德三年(956年)六月,柴荣任命王景为秦州节度使,并授予他防御党项和后蜀边境的职责。王景因其在征讨后的成就而受到重用,被视作是推动统一中国的一部分力量。
历史评价指出,柴荣是一位具有雄心、策略和改革精神的领导者。在位初期,他就有着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他改变了太祖郭威稳定的治国方式,在内政方面深化改革,同时在外交上通过武力开疆拓土。他不仅成功巩固了自己的统治,还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外交政策和用兵方略的计划,其中包括《平边策》这份奇文。这份文件详细分析了唐朝以来中原王朝领土缩小的问题,并规划出了一个针对南唐边界线使用武力的方案。
《平边策》的核心思想是先易后难、先南汉之后北汉这一顺序,即先从江北地区开始攻击,然后再逐步扩展至江南,最终达到完全控制巴蜀区域。然而,《平边策》并没有被完全遵循,而是在实际操作中不断调整优化,以适应不同的战略环境。
作为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柴荣面临着来自西面的巴蜀、北面的契丹及北汉,以及南面的南唐等多方面挑战。在这些挑战面前,他需要保持国家安全与稳定,同时也要确保内部改革与发展能否持续推进。
尽管如此,当时辽国国内政治混乱,不足为患,因此这给予了柴荣机会来专注于西征及南伐。如果他投入全部资源去消灭敌人可能会遭受背后的其他国家攻击,但他的决策让他能够有效管理风险并维持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