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推翻长城的秘密一场历史上的撤离大军

历代修建长城,虽未能彻底消除边患,更无法阻挡游牧民族的铁骑奔驰,却严重阻碍了国家进一步的“大一统”发展。将三北少数民族隔绝于长城外,不仅不能真正行使国家管辖权,只能维持表面的统一,当中央王朝衰弱,或某游牧民族强盛时,原有的松散关系即可能破裂,冲突或战争难以避免。清以前,无论是哪个王朝,都未从根本上解决三北问题,其“大一统”始终徘徊于长城之内。

清朝则不同,它标志着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被打破,从区分内中国与外夷狄到天下为一家的思想转变,是由康熙帝开始的。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使东北趋于安定。而在次年,以噶尔丹为首的准噶尔割据势力发动战争,直接威胁京师。康熙帝毅然决策征伐,并成功阻止了噶尔丹攻势。此后,他率诸王、贝勒、大臣前往多伦诺尔回族进行会盟,制定法律,为喀尔喀蒙古诸部编制盟旗,使其接受清朝管辖,从而实现了空前的一体化。

就在这次会盟之后,有人建议拨款修理年久失修的长城,但康熙帝基于他对满汉和谐共处以及中外同等视角的大一统理念,没有采纳这一建议,而是说出了一句深远的话:“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在于法治民心,让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

因此,这就是所谓“众志成城”的意义——让百姓高兴,便得到治国之本,也就不再有边疆安全问题。这意味着废除土石工程性的防御设施,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拆除,不再有内外之分,加速形成空前的多民族国家。这背后的历史意义重大,是对“大一统”理论进行划时代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