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维方式上,强调整体性、和谐性、统一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而从先秦的“天人合一”论到宋明的“万物一体”论,则是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
我们的祖先在商周之际就开始了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和阐发。注重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协调,即“天人合一”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观念。儒家经典《周易》有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妇夫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上下则礼仪乃所错。”天地、万物以及以礼仪为行为规范的人群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天则是这个统一体的主宰、本源。《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诚者 天 之道也”,“诚”即是 “ 天 道”,只要能够扩展这种德性的真实存在,就会达到整个宇宙的一致,包括人类本身,也就是说,将人的内心状态融入自然界中。
孟子更以简练的话语概括了 “ 天 人 合 一”的思想: “ 尽其心者,知其 性 也;知 其 性 , 则 知 天 矣”。(《孟子・ 尽 心 》)" 性 " 即人的固有的仁义礼智,这些品质植根于 " 心 ",只要极力用心去思考善良,便可知道自己的 " 性 " ;知道自己的 " 性 " ,便可理解宇宙间最完美无缺的事物,即人们常说的善良事业。这意味着,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与自然界相通,并融为一个整体。
先秦道家的学派同样提倡 “ 天 人 合 一”。道家的 “ 道 ” 与儒家的 “ 天 ” 都被视作宇宙本源,只不过道家更重视的是人类与大自然之间和谐共生。老子的言辞如斯: “ 道 生 一,一生 二,二生 三,三生 万 物,我国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和”。(《老 子》第 42 章)。" 人 法 地 地 法 天 降法 宇宙 宇宙 法 自然"。(《老 子》第 25 章)庄子的哲学又从道出发,他认为地球上的生物及所有生命都是齐同的一个整体,“地球与我并生,而万 物 与我 为 一”。(《庄 子 ・ 齐 物 论 》)
西汉武帝时期,由于国家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朝政改革,因此董仲舒进一步发展了先秦以来的 ‘’ 观念,使它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提出了 ‘’ 的命题,这个命题说明尽管世界存在分离,但由于人们具有类似于宇宙间事务的一种共同属性,所以我们应该将这些分离的事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在董仲舒看来,我们应当通过感应来了解这份联系,因为他相信那份联系使得一切事务都能够相互影响。
他还提出了一种名为‘王'字解释,它代表了连接所有这一切——即连接理想中的最高秩序。他说:“古文造字三画连中谓王。三画者皆指向往追随且仿效其中也。而连其中者非但仅此而已,更重要的是要把他们联结起来,使它们彼此相通,以达成某种目的。”
宋明理学使儒家思想更加系统化。在理学中,最著名的是程朱陆王四大家,他们各自对于‘’ 观点做出了独到的解读。
程朱理学认为,“ 理 是宇宙本原,是我们追求绝对真理或绝对美好的基础”,这是我们认知世界根本依据,同时也是我们的生活行动指导原则。
陆王理论则不同,它认为每个人内心里都有一部分叫做良知,那是一种超越时间空间限制,不受任何外部影响而保持不变的情感或认识。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是通过这个良知来理解自己也是如何理解其他人的,以及如何理解整个世界及其运行规律。
最后,在宋代出现了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类知识分子,他名字叫做张载,他创立了一套关于如何处理好现代社会问题的大哲学体系,其中核心概念之一就是他的伦理哲学。在他的伦理哲学里,他确立了这样一种观点:每一个人都应该基于他们内在的心灵力量去实现自己真正愿望,同时这也会导致社会整体变得更加公正平等,因为每个人都会因为内在力量去追求幸福,从而促进团结合作。但张载并没有停止在这里,而是在继续前行,用他的一系列思想系统构建起一个更加完备的大型理论框架,其中包含了政治经济宗教等多方面内容,其核心仍然围绕着那个核心概念——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提高人类精神境界进行推演展开。
总结来说,无论是在历史上的哪个时代,无论是由谁提出,都有一条共同线索,那就是寻找一种方法或者信仰来帮助人们解决困难的问题,比如战争比喻暴力手段,可以用智慧战胜敌手一样,让世界变得更加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