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维方式上,强调整体性、和谐性、统一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而从先秦的“天人合一”论到宋明的“万物一体”论,则是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
我们的祖先在商周之际就开始了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和阐发。注重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协调,即“天人合一”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观念。儒家经典《周易》有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妇夫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的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诚者,天之道也”,“诚”,即是“天道”,人的只要能扩展这份德性的,就会达到德性的普遍化。
孟子更以简练的话概括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尽其心者,知其 性也;知其 性,则知 天矣”。(《孟子・尝欲报命》) “性”,即人的固有的仁义礼智,植根于心,而人的只要极致用心去思行善,便可知自己的 “本质” ;知道自己的 “本质”,便可知道那是如何被看重。在这里,我们的心灵,与宇宙之间建立起联系,将我们融入宇宙中的一部分。
先秦道家的老庄学派同样主张" 天 人 合 一 "。老子的" 道 "同儒家的" 天 "一样,都指的是宇宙本源,只不过老庄更加重视的是人们与自然界之间和谐共处。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章 Forty-Two》)而又说:“民无常俗,以我为刍狗。”(《老子·章 Twenty-Five》)
庄子的哲学思想更进一步,从道出发,他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事都是齐全的一体,“身不由己而终身由己,其然然乎!”(《庄 子·齐 物 论》)。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发展了先秦以来的" 天 人 合 一 "观,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命题,即将" 天 人 之 间 的 联 系 建 立 在 ' 和 谐 ' 的 基 础 上,这个过程使得' 天 人 合 一 '成为一个新的整体概念。他倡导’感应’理论,用来解释‘王权’对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文末内容未完成,请补充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