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茂七,明朝中期的一位著名农民起义领袖,以其仗义执言、深受人心的形象而广为人知。那么,他被誉为“铲平王”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这段历史,了解邓茂七的生平和他的起义失败背后的原因。
从小,邓茂七便展现出了勇敢和聪明,这种性格让他在当地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但这种行侠仗义的性格也常常招来麻烦。在正统初年,由于看不惯豪强欺压百姓,他直接对抗了一个暴虐的地方豪强,并且为了躲避官府追捕,他带着弟弟改名逃到福建宁化乡绅陈正景家。
在那里,邓茂七与兄弟经常聚众作乱,当地官府害怕他们会引发更大的动荡,便多次派人驱赶他们。迫不得已,他们只能继续流浪,最终回到了沙县,在那里靠给富贵人家当佃耕度日。
然而,不久后,一场更大的风波爆发了。浙江庆元叶村出生的皂隶叶宗留,因无法忍受地方上的豪强压迫,与其他几个朋友决定武装起义。他们制造兵器,准备挑战朝廷,而邓茂七因为其前人的行为,也加入了这一队伍。
随着时间的推移,叶宗留所率领的起义军不断扩大,其游击战术有效地抵御了官军的围剿。而当时负责征讨这一地区的是御史柳华,他下令编制民甲,将老百姓编入防线,这些任务分散给每个小甲部队执行。在这个过程中,邓茂七被推举为总小甲。
就在此时,在福建政使宋新的庇护下,一些沙县的地主阶级变得极端嚣张,对待百姓更加残酷。这一切都激怒了沙县的人们,最终邓茂 七被推举成为二十四都总甲,以此职位带领民兵防备可能出现的问题。当他意识到时机成熟,他便联络众多佃农反对这些苛捐杂税,最终得到广泛支持并开始正式领导起义。此后不久,即正统十三年二月份,在陈山寨杀白马祭天,与兄弟们共同宣布正式开启起义之路,并自称“铲平王”。
很快,就有数万士兵加入他的阵营。他迅速攻占沙县,然后向闽中的延平府挺进。尽管朝廷多次试图招降,但他坚决拒绝,并斩杀使者,同时还击退了一支由四千官军组成的大规模围剿力量。他利用这个机会继续南下的势头,一路打败各州县直至达到了海宁和泉州等20余州城,其前锋甚至一度进入广东。这一系列成功让他的部队达到八十多万,使得大半个福建以及江西部分地区落入手中,是自明朝开国以来最大规模农民起义之一。
然而,此时朝廷终于意识到威胁,为此调动南京、浙江、江西等地精锐部队前往镇压。而作为响应策略,本应选择稳固后方补给线以确保长期战争能力。但是,由于未能及时巩固后方基础资源,以及官方减免苛捐杂税影响部分士兵战斗意志消失,加上内奸罗汝先诱导谗言,更导致最终失败的情况发生。在正统十四年的二月份,被埋伏好的官军包围期间,无力抵挡,大量士兵覆灭,其中包括他本人亦遭遇死亡。此事件标志着这场巨大的农民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