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茂七,明朝中期的一位著名农民起义领袖,以其仗义为人、深受民心的形象而广为人知。那么,他被誉为“铲平王”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这段历史,了解邓茂七为什么会在起义中失败。
从小,邓茂七便展现出勇悍和智慧的特质,这种性格使他成为了当地人们所信赖的人物。然而,这样的性格也让他招来了不少麻烦。在正统初年,由于看不过一个豪强欺压百姓,他直接杀了那个人,为躲避官府追捕,他带着弟弟改名换姓,并逃到了福建宁化乡绅陈正景家暂避。
随后,邓茂七和他的弟弟经常聚众进行侠客行为,当地官府担心他们会引发事端,便不断派人驱赶。但是,他们不得不继续生活,最终返回沙县依靠给富贵家庭耕作谋生。
此时,在浙江庆元叶村出生的皂隶叶宗留,因对地方豪强压迫百姓感到愤怒,与一些同情者共同策划起义。他带领数百名流民闯入明朝禁区,将矿工转变为武装部队,并准备武装起义。叶宗留采取游击战术,不断破坏官军的围剿,最终发展壮大起来。
朝廷派出的御史柳华为了防止起义军扩张,便下令编制老百姓为甲,让每个小甲部队执行任务。这时候,邓茂七被推举成为总小甲负责这个工作。当时,由于沙县一带官绅欺压农民,加上冬季送鸡鸭鱼肉等苛政,使得农民产生了强烈不满。这些情况都吸引了曾行侠仗义的邓茂七,但他并未立即行动,而是在正统十二年被推举成为二十四都总甲后才开始组织佃农反抗苛捐杂税,最终导致自己与众多佃农结盟,并杀死官兵拥众起义。
随着事件的发展,邓茂七迅速招募了数万人的起义军攻占沙县,一月内数量超过十万人。他设立官吏并开始攻占周边城镇,与尤溪炉主蒋福成联合,全歼两千多名前来围剿的士兵,并向延平府挺进。此时朝廷多次招降均遭拒绝,同时地方官府组织四千士兵围剿但遭伏击而溃败,只好请求增援。而这一空隙机会下,邓茂 七趁机往南发展,其前锋甚至达到了广东地区。
由于后方补给问题及无心斗争,对于减免苛捐杂税政策影响,以及内部叛徒和外界策反等因素,加之再次面对官方埋伏,被动挫折最终导致失去战略优势。一时间,即使知道敌方力量超越己方,也选择向延平重镇进攻,却在乱战中丧命,其余部也逐渐覆灭,最终由此结束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