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近百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中,有一个成立于1999年的民营剧团,经过八年的发展,他们的足迹遍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和江苏等地,总共演出2500多场。从最初只能演出四五个剧目,到现在能演出20台不重样的大戏,这一路走来他们的成长令人瞩目。八年间,他们的物资从最初十几个戏箱发展到现在拥有90多个戏箱的完善装备。此外,他们还清了筹建剧团时的数十万元借款,并积累了资金。这段时间里,他们在曾经演出的地方留下了良好的声誉,有些地方甚至成为他们常规性的演出基地。
这个剧团,就是由青年表演艺术家索海燕担任团长领导的河南海燕豫剧团,她丈夫冯顺英则负责外交事务。自幼是个小戏迷,索海燕(图)是河北省磁县人,从1967年开始她就梦想着登上舞台。她不仅在学校里表现优秀,即使放学后听到高音喇叭播出的戏曲节目,也会站到电线杆旁边倾听;对于锣鼓声,她会挤进广场去看,全神贯注,不分昼夜。
1976年,当磁县戏校招生时,索海燕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一所正规的小学,以此实现了她的梦想。在那里的老师们都是退休艺人的精英,对学生要求严格,每项基本功都要练习得当。在这样的环境中,索海燕练就了一身扎实的文武双全基础。
1981年毕业后,她与冯顺英一起被分配到了磁县豫剧团,在这里他们共同度过了许多美好而艰苦的情感岁月。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一起调到了邯郸市东风剧团,再次转移到济源市豫剧团,最终在1999年辞职,与夫妻俩共同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海燕豫剧团。
尽管经历了无数磨难,但这一对夫妻并没有放弃,而是用自己的努力为艺术尽力,为梦想而战。在这漫长而充满挑战的一路上,他俩相互扶持,一起前行,无怨无悔。这份坚持与热爱,是他们成功背后的动力,也是他们精神世界深处最亮丽的一面。
1991年,在“梨园杯”全国豫剧演唱大赛上,索海燕荣获金奖,这份荣誉让她有幸见到了自己崇拜已久的大师常香玉。此刻,她的心中涌现出了参赛的声音,因为她一直渴望获得常香玉老师给予她的认可和奖励。而那个时候,那位已经75岁的大师,便设立了一项名为“香玉杯”的奖励优秀人才项目,让索海燕有机会再次展现 herself 并得到认可,这份机遇促使她参加1996年的第六届评选,并最终获得该届“香玉杯”。
2000年6月6日,是一个重要而又激动人心的一天,上午,在郑州举行了一次特别隆重的地标性仪式——常香玉收取我为徒。这一刻,让所有的人都明白:作为一名艺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用自己的才华回馈社会,用真诚感谢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们,以及用我们的努力证明我们选择这个职业不是盲目的,而是因为内心深处燃烧着对美好的追求与执着。
然而,即便如此,一条通往成功之路仍然充满坎坷。当时期的一个低谷状态,使得许多艺术作品受到了挑战,但是这并没有阻止索海扬继续追逐她的梦想。当他向常香玉分享他的打算时,大师鼓励他:“你既然决定这么做,就大胆去干。我以前也办过我的‘ 香玉社’。”这种信任和支持让她更加坚定,要把这个计划付诸实践,即便面临困难也不退缩。但亲友们却不同意她们办这样的企业,因为按照当初反对她学戏的时候那样强烈且坚决。不管怎样,只要有决心和毅力,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