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闭塞的山区成长,徐志远从小便对乐器充满了好奇。他先后学会了演奏二胡、口琴和笛子,这些经历让他逐渐了解到音乐的奥秘。中学时期,他还曾尝试制作竹笛,并且有过抓蛇取皮来做胡琴的情况,这种“歪打误撞”的方式最终帮助他发现了自己对音乐创作的热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志远开始接触更多关于表演艺术的知识。他加入了一家剧团,最初担任鼓手,但很快就被要求尝试作曲。他的创作得到了演员们的一致好评,这为他增强了自信心。在21岁那年,他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一部完整的小戏,从而展现出其多方面的才华。
随后,徐志远开始追求更高学术上的目标,他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戏曲作曲进修班。在那里,他深受导师何占豪、刘如曾教授等人的影响。这段学习经历对于他的个人发展至关重要,让他认识到了肩负起传承中国音乐文化的大责任。
毕业后,徐志远选择回归故乡岳西,以专业黄梅戏作曲家的身份继续自己的艺术道路。在1991年推出的《红楼梦》中,他巧妙地融合了电声音乐和淮剧元素,为这部作品注入时代感与创新。此外,《秋千架》的成功也证明了他的勇于尝试新事物和将不同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此外,作为一位研究者和教育者,徐志远致力于发表论文并参与编著,如《黄梅戏通论》中的音乐章节、《试论程长庚对京剧音乐贡献》等,以及担任《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的责任编辑。通过这些努力,他不仅丰富了自己的学术视野,也促进了一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至今为止,徐志远留下了一系列杰出的作品包括黄梅戏舞台剧《红楼梦》、《秋千架》、《风雨丽人行》、《孔雀东南飞》,以及影片、电视剧和儿童剧等。此外,还有多次获得奖项,如文化部第二届文华音乐创作奖、中国文联第八届中国戏剧节优秀音乐创作奖等。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的个人的肯定,也是对传统黄梅戲及当代艺坛贡献的一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