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竿头的故事我们中国历史中的传说

在古老的中国,深藏着一则关于“百丈竿头”的成语,它不仅是一句简单的谚语,更是对人生追求高峰的一种启示。这则成语源于宋朝时期的一位高僧——释道原,他在《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中用一偈来形容这一理念:“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这偈中的“百丈”并非指真的距离,而是一种比喻,用以表达人的心态和追求。在佛学中,“十方世界”代表的是宇宙万物、无尽广阔的存在。而“全身”,则意味着达到一种超越个体自我的境界。

据说,在宋朝,有位名叫景岑的大师,也号称招贤大师。他以其深邃的佛学造诣和博大的胸怀,被人们尊敬。在一次到访长沙期间,他接受了当地寺庙法堂上的讲经邀请。他的讲经之风,不仅让众多听者受益匪浅,而且还吸引了一位名叫释道原的大师前来聆听。

释道原不仅是一个聆听者,更是一个有识别度的问题提问者。当他听到某些难以理解的地方,便会勇敢地提出疑问,并且请求解答。这样的互动,使得整个气氛变得更加亲切自然,最终,还促成了两位大师之间关于“十方世界”的深入探讨。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概念,释道原当即出示了一份偈帖,这正是那段著名的话:“百丈竹罕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这句话,就像是一面镜子,对每一个追求卓越的人来说,都能激励他们不断攀登,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要继续努力,一直到达到那个超乎想象的境界——十方世界。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