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屡次科举未中,返回家乡的蒲家庄,他除了教书之外,便将满腔忧愤倾注在《聊斋志异》这部作品上,从不与官场往来。然而,一天,他接到了宰相发来的请帖,上面写着“请吃半鲁”。蒲松龄对此类请帖深恶痛绝,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当官的人却只顾享乐。他于是对送去请帖的使者说:“我身体不佳,不能前往,请回复宰相谅解。”他的妻子听到后认为这样做不好,对他说:“这样做不好人家一是宰相当了官,没有忘记旧友;二是你和宰相曾经同窗共读,不管从哪方面说,都应该去。”蒲松龄沉思良久,最终还是决定赴宴。
当他来到宰相府时,只见两位使女抬着一盆鱼汤送上桌来。宰相说:“请包涵,小弟入官以来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烟尘,此非是席宴,不过想请尊兄尝试一下怎么混水摸鱼而已,只有悟此奥妙才可步入尘世。”蒲松龄闻此很是不悦,认为人生就该保持纯洁,如污泥而不染。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法子,以日后的方式回敬宰相。
事隔数日,果然蒲松龄采用了相同的方式,请客为宾。宰相接到”请吃半鲁”的邀請后欣然前往。当看到茅房破屋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怜悯感。他想起与 蒲松龄同窗共读的时候,那时候的学识远远超过他几倍,但由于性情刚直,对世态炎凉怀有不满,加之无钱打点各级考官,就落到如此地步。他想要银两救助,但蒲松龄坚决不同意收受。而他们只是叙旧,却没有提及之前赴宴的事。
最后,尽管腹中饥饿不断,有时还要出去张望太阳,但直到太阳偏西仍没有开始进餐的情况下,容许了太多时间过去。终于,在问候之后,因为过于饥饿,而不得不询问何时开始用餐。这时候,一位年轻人随口答道:“一日三餐已经结束,您又‘吃’足了‘半鲁’为何还要设定更晚些时候再用餐?”这句话中的含义让众人恍然大悟,“鲁”的字下面明明是个“日”字,我叫他吃了上头(前半部分),但却叫你自己去把下头(后半部分)也一起带走,这个含义可不是一样呀!这个“下头”若真的被吞咽进去了,又岂不是整个世界的一切都被照亮呢?这难道不是在劝我们成为拥有全世界光芒的一位明主吗?虽然遭受了一整天的饥饿,但是通过这一场景和言辞,我们可以看出即便在极端情况下,也能领悟作为官员所需具备的心理素质和行为准则。在这样的理解和体验之后,无疑是一次宝贵的人生学习机会。在这种氛围中,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情形之下,也能够找到一种超越常规、超越物质欲望、甚至超越时间本身的生活哲学。此刻,在座每个人是否也会思考自己的生活哲学,以及如何在现实社会中践行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