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褒(约513~576年),字子渊,琅琊临沂人,是一位在南北朝时期崭露头角的文学巨匠。他的祖辈们都有着显赫的名字,父亲王规也是一个知名人物,而他的妻子则是梁武帝之弟鄱阳王萧恢的女儿。
根据《周书》的记载,王褒是一位深邃而通达的人,他性格沉静,对待美好的事物总能以一种淡然的心态去欣赏。他不仅擅长谈笑风生,而且对历史和古代文本有着广泛的研究,更擅长于写作。在梁元帝统治时期,他担任了吏部尚书和左仆射等高级职务。当西魏军队入侵江陵后,《周书》就这样形容他:“虽然他以文雅著称,但被赋予指挥大军的任务,他非常努力地尽忠尽责。”尽管江陵最终落入敌手,王褒也被俘虏并未返回南方。随后他获得了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等荣誉,并在孝闵帝宇文觉即位后,被封为石泉县子,拥有三百户的地产。
明帝宇文毓笃对文学有很高兴趣,与庾信并列为当时才华横溢之士二人受到了皇家的特别宠爱,并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等高官。到了武帝宇文邕时代,他担任太子少保,然后又转变成了小司空,最终出任宜州刺史。在建德年间,因病去世,当时只有64岁,其子王鼒继承了家业。
在梁朝期间,王褒创作了一些诗歌,如《燕歌行》,这类作品描绘了征战艰辛、塞北寒冷的情景,这些诗歌曾经广为流传,也遭到许多人的模仿。不过,在进入北方之后,由于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使得他的诗风发生了显著变化,不仅内容更加丰富,还涵盖了一些关于边塞和战争的话题,如乐府诗等。这方面作品中,有如五言绝句中的《渡河北》、《关山月》,充满了边塞风情以及离乡别井的情感。可以说,在北朝文学发展史上,王褒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之一,与庾信共同推动了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他留下的诗篇共计四十余首,大多数是在北方生活后的作品,其中充满了远离故土、边境生活与思念故国的情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