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宗赵光义登基称帝。上位后,他不仅为三弟赵廷美加官晋爵,还大封宰相、执政大臣和其他朝臣,以此拉拢和安抚。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在高梁河战役中,当赵光义失踪并可能被人谋立为帝时,他深感诸子及亲族存在的威胁。他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焉”,这或许是他对“攘外必先安内”的感慨。
当年的八月,赵德昭劝赏攻灭北汉将领,但遭到宋太宗拒绝。这可能使得赵德昭意识到灾祸降临,便自刎了。在此之后,又有消息传来,说他的兄弟秦王赵廷美骄恣,将要窃发阴谋,这让宋太宗感到不安。
于是,在准备惩处赵庭美前夕,太宗决定问计于赋闲多年的故相赵普。虽然之前因擅权而被罢相的赵普本想重新起用,却最终未能如愿。但现在,对于处理弟弟的问题,他终于迎来了机会。当宋太宗问他如何处理时,他并不直接献计,而是表示愿意担任宰相以办理此案。随后,他编造了一个名为“金匮之盟”的故事,以便解决夺位合法性的问题,并最终导致秦王被降职、贬官,最终病死在贬所。
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在宋朝,即便是皇室成员,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地位。而在权力斗争中,不论是君主还是宰相,都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巩固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