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奇在国内唯一的高科技风洞训练科研基地探寻水污染克星于微生物之中

在我国唯一的高科技风洞训练科研基地,周少奇展现了他对微生物世界的深刻理解,从中找到了水污染的克星。他的研究成果让国际上生物脱氮研究领域120余年的难题得以突破,为城市污水、炼油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农村污水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治理方案。9月3日,在2019年度贵州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荣获了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对他20多年不懈努力的肯定。在颁奖现场,只有几米之遥,但他的科研之路,却是如此漫长而充满挑战。

周少奇是一位跨学科背景强大的科学家,他将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工程中,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研究路径。他提出了“硝反硝”反应,并建立了生物脱氮电子计量学理论,这些成果为环境污染治理和水体富营养化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尽管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周少奇从未退缩。他主动寻求与设计院和企业合作,将理论转化为实用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全国20余个省区的实际工程中。这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有效地解决了环境问题。2009年,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继宋宝安院士之后的贵州第二位获得此殊荣的人。

作为一名实用主义者,周少奇相信只有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科研成果才真正具有价值。他曾挂职担任贵州省环境保护局局长助理,对当时刚起步的城市污水处理建设进行指导。在贵州工作期间,他还提出创新方案来解决西部地区60多年的农村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难题,此项工作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支持。

通过综合治理,如今威宁草海再次恢复到碧波荡漾状态,这对于擦亮这颗高原明珠意义重大。周少奇带领团队提出创新方案并获得国家有关专项支持,加速了威宁草海周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使其能够更好地收集并处理城乡流域内排放出的废物。

在一次采访中,周少奇说:“这样获得的科研成果具有实践性和实用性,能指导工程实践,易于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对于一个致力于使用生物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的人来说,用自己的知识去帮助人类解决问题,是一种极大的责任和使命。(张楠 何星辉)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