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4年爆发,但德国的战争计划——“史里芬计划”,早已在1905年就被制定出来。可以看出,德国发动这场全球冲突是经过精心策划的。
“史里芬计划”得名于当时的参谋总长,这份详尽的战略蓝图将主要敌人设定为西方国家,因此将战略重点放在西欧。它提议采用先发制人的手段,在短时间内集中优势兵力,通过比利时袭击法军后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法国,并切断英国与欧洲的大陆联系,然后转而对付东线目标,预计在三个月内最多四个月内赢得战争。这份计划深受德皇青睐,被反复论证、补充和修改,最终成为德国开启全球冲突的指导思想,由继任者毛奇部署实施。
1914年8月4日清晨,德国第一、二两个集团军,以埃米希将军为首,从从未经历过战斗的比利时边境迅速穿越直达列日要塞,为执行“史里芬计划”。列日要塞地形险峻,每个炮台都配备了300多件武器和30英尺深壕沟,以及装甲炮塔和探照灯,一旦发现敌人即可降入地下。此外,还有400多门重炮和机枪。在这里,比利时王国1B4军队约40,000名士兵坚守待援,而一旦法军到来便会展开进攻。
与此同时,毛奇按照“史里芬计划”又在左翼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布置了严密防御,只留少数兵力等待法军主力到来构成一种巧妙的“铁钻”态势,这样可以避免双线作战,同时迷惑法军。然而,他的一位前任参谋总长对此十分重视,在临终前三番五次强调:“务必保留我右翼纵队!”但他的继任者毛奇虽基本保留原想,但却不断向东线和西线左翼分配兵力,将原本规划放置右翼70个师中的力量削减许多,这极大影响了后来的战局。
然而,当霞飞将军率领法国部队一味猛攻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对列日要塞视若无物时,比利时勒芒将军只好孤身迎敌。埃米希将军带着希望看到未来增援,也认为他们会轻易投降,便派使者前往要求勒芒投降,但遭到了拒绝:“我们是中立国家,你们竟然侵犯我们的领土,我们怎能让你们顺利通过?”使者的武力威胁也没能让对方屈服,“根据国王陛下的命令,我们会坚守至死!”代表答道,使官灰溜溜离开,只好报告失败给埃米希。一气之下,他下令用大炮轰击炮台,与比利时交火,一天下来双方各损失惨重,只好停火至第二天再续激烈战斗。
第二天夜间,一支步兵旅以穿插渗透方式成功占领镇中心,但周围仍有十余座坚固炮台阻挡路途。为了完成闪电战术,他们调来了巨型攻城榴弹炮一门,用一次性破坏了十余座炮台。在八月十六日晚上最后一座被摧毁,此刻勒芒被炸昏过去后被俘,不久全城陷落,让哈特曼指挥官宣布胜利。但胜仗并非如此简单,因为接下来的事实证明这是圈套的一环——真正目的并非仅仅占领一个城市,而是牵引法国主力深入中央,再由侧面夹击并拉开距离,以便合适的时候展开攻击。
消息传到霞飞耳朵,他拍掌欢喜:“好啊!北面我们正当其盛,我则从东北出击!”他命令部队发起进攻,不久便顺利进入阔别四十年的地方,大快人心。但他们不知道这个正是另一环节,即利用退却引诱法軍深入,然后再展现实际实力的空间。这是一场小小陷阱,当霞飞收到连串失意消息:英国远征团遭遇挫折、南边相继撤退、“马恩河大会战”的开始结束,都令他意识到错误,并调整布署重新加强左翼以应对新情况。而同期另一方面,则是在巴黎方向取得重大胜绩,却因抽调两支力量去东线而改变初衷,使得右翼进攻力量从最初16个减少至8个,其数量甚至低于法軍所拥有的数量。
尽管表面上法国似乎崩溃不堪,其实依旧保持战斗能力,加上霞飞领导下的组织协调能力,使得最终导致马恩河大会战爆发。这场持续五天激烈争夺沿着马恩河200公里宽广区域,无数生命流血,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间著名的一役。当局势稳定之后,结果显示两造共损失百万以上的人员,其中包括20,000多名阵亡、120,000余人伤亡人员来自法国;另外40000多士兵阵亡、17000余士卒受伤的是来自普鲁士帝国。不幸的是,该行动彻底破坏了整个"完美无缺"的地图设计。“完美无缺”的'史里芬计划'随之解体,它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这役刚结束,那位曾经信仰其不可动摇性的毛奇悲痛地说:"我们输掉了一切!"九月十四日,他不得不辞职。他走后的历史记载中,"完美无缺"的地图设计永远不会完整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