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初期,德国坚持实施“施里芬计划”,将主要军力部署于西线,以迅速攻破巴黎并打败法国。然而,他们对东线的态度却相对轻视,只派出一个集团军——第八集团军来抵御俄罗斯的进攻。这一战略是基于英法两国制定的共同计划,该计划规定只要德国集中精力对付法国,就应在东线同时发动进攻,迫使德国在两个战场上分散兵力。
战争刚开始不久,俄罗斯参谋总长吉林斯基将军向法国保证,将在两周内准备80万名士兵进行战斗。1914年8月中旬,吉林斯基率领两个集团军开启了东线战场,他命令莱宁堪普和萨松诺夫各自带领一个集团军,从不同的方向深入普鲁士境内。守卫东线的第八集团军措手不及,被迫向西撤退。
俄罗斯方面取得了初步胜利,但随后由于长途作战和补给问题出现困难,全体官兵饥疲交加、士气低落。尤其是两个集团军之间形成了一条百公里宽阔无人的空隙地带。
霍夫曼上校根据这些弱点提出了一个攻击策略,他建议首先攻击萨松诺夫指挥的第二集团軍,而不是莱宁堪普领导的第一集团軍。他解释说,这两位将领曾经因私事结下深仇大恨,即使现在他们面临共同敌人,也不会协同作战,因为他们之间存在十年的怨恨。
经过讨论,德方决定遵循霍夫曼提出的作战方案。在这次坦伦堡之役中,一支小队被派去吸引萨松诺夫部队,然后突然逃跑,让萨松诺夫误以为这是整个德意志帝国陆军正在溃败,因此他继续追击。当他发现自己的侧翼遭到威胁时,他试图停止追击,但他的电报未能及时传达,并且被认为是在诈骗或懦弱而被忽视了。这导致萨松诺夫指挥下的第二十七个师团几乎全数覆灭,其余部分也很快陷入混乱,最终约10万名官兵投降,大量装备损失或毁坏。
随后,当消息传至吉林斯基处时,他意识到自己的判断错误并立即命令莱宁堪普寻找失踪的大量师团。但此时已经太晚,一旦找到,它们也无法避免与强大的德意志帝国陆军建立联系。一系列激烈战斗之后,在坦伦堡附近的一次重大冲突中,大约14.5万名俄罗斯官兵丧生或受伤,而莱宁堪普则因失败而遭到了撤职。而霍夫曼上校因其卓越表现获得晋升为少将,并担任新成立的坦伦堡前沿总参谋长,对这一惨烈事件命名为“坦伦堡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