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雨果:文学巨人的历史足迹
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南部的莫尔泰讷城。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队的军官,是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的一位国王亲信重臣。
天资聪慧的雨果9岁就开始写诗。15岁时,他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奖励;20岁时,因发表诗集《颂歌与杂诗》,国王路易十八赐给他年金。这使得他在法国文坛上赢得了公众和权威机构的认可。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宣言,为文学史上的划时代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830年,他的小说《欧那尼》在法兰西学院大剧院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这部作品赞美了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情节,同时表现了强烈反封建倾向。
七月革命后,一些政治人物热情支持雨果,他还以此为契机,在1841年的选举中进入法兰西学士院,并于1845年被封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在这段时间里,尽管他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但他的创作热情减弱,他沉默了十余年没有再次出版任何作品。
1851年的十二月暴动失败后,由于路易·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国并实施恐怖政策,对那些反抗者无情镇压,将要流亡海外的人物中包括雨果。他继续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统治进行批评,用讽刺小册子和讽刺诗猛烈抨击政权,这一时期他先后发表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中的部分章节,其中尤其以《悲惨世界》的深刻描绘下层人民痛苦命运、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尖锐矛盾以及提出的“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问题而著称,被广泛传播至世界各地,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大规模欢迎,最终成为一部永恒经典之作。此外,《海上劳工》(Les Travailleurs de la Mer)描述了一群渔民们为了拯救自己的村庄免受自然灾害而奋斗的事迹,而在这过程中,他们展现出超越个人利益、团结协作和牺牲精神,这也体现了他们作为一个阶级所承受的心理负担及他们对未来生活愿景的一种追求。而另一部重要作品《笑面人》(Le Rire et le Pleurer),则通过一个喜剧演员与悲观哲学家的交锋来探讨不同价值观念之间冲突的问题,使得这一系列作品更添色彩丰富性格鲜明,不仅展示了作者对于艺术形式多样性的追求,也彰显了艺术家的独特视角与深刻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