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有十个诸侯国以其强大闻名,人们常因他们的奋发图强与励精图治而铭记。然而,这些诸侯国也因对国家控制力下降而分崩离析。晋国自东周开始一直强大,但经历三家分晋后,便不复存在,而三家分晋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晋武公时期。
在骊姬之乱之后,晋国长时间处于“无公族”的状态,再加上赵盾一系列动作,使得公室力量基本消失,对异姓卿大夫等人的控制力也不再。这段时间里,六位实际掌控者——赵、韩、魏、范、智、中行家族相互竞争。智家试图壮大公室力量,向其他五家索求土地,但遭到拒绝,最终爆发了著名的攻坚战——晋阳之战。
原本智家的胜利是所向披靡,但魏和韩两家担心在智灭赵后会遭受同样的命运,因此联合赵军最后击败了智氏,并瓜分了其领土。在没有智家的约束下,再加上早已弱小的公室力量,加之赵、韩、魏三家的野心勃勃,他们最终打败了整个晋国以及它的援军,将其瓜分开来。
此时周王朝对诸侯们的控制力已经显著减弱,当赵、韩和魏请求周王册封的时候,只能顺势支持,从而开启了战国七雄时代。
看待这场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它与昔日历史紧密相关,或许从 晋武公时代就埋下伏笔。在那之前,曲沃桓叔曾企图篡夺位于他身上的位子,却被阻止;随后曲沃庄伯及曲沃武公连续攻伐,最终导致六任君主或死或逃,最终曲沃武公成功灭掉了原来的晋文社群并取代成为新的一任君主。而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还前往周天子那里要了一份封号,以各种珍宝贿赂获得,被封为“ 晶”(即 晉),从此种下的种子逐渐成熟,在他的孙子手中达到顶峰,即史称“三家分晋”。
因此,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场悲剧已经预示着未来战争与争斗,以及各个诸侯之间权力的重新分布。当我们回望那些往昔岁月,我们仿佛能听到那个古老时代的声音,那是一个充满争斗与变革的大陆,而我们只是一些遥远的小卒,在这个宏大的历史画卷中扮演着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但正是这些小角色构成了这幅巨大的画面,让我们思考:是否真有那么一个人能够改变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