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古代科举制度又是什么样的它在各个朝代中的特点又是怎样的呢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其实质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从隋朝到清末,这一体系延续了近140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一大特点。

在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范围,将九品中正制改为科举制,并于大业三年设立进士科,以考试方式选取进士。这种分科取士的方法,在当时虽然尚未形成固定制度,但却将读书、应考和作官紧密结合起来,为后世开辟了新的选举道路。

唐代则是进士科崛起之时,它不仅成为出仕途径之一,而且以诗赋为主体,考生需撰写自己的文学作品,以求得推荐。此外,由于文人多有仕途机会,他们往往在上层政治与文坛两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地位。

宋代则相对轻视诗词,更重视实际能力。在殿试策论中,由于时间限制等因素,其内容通常难以展现文学价值。但宋代文人的知识结构远比汉唐广泛,其中许多人既是官僚、学者又是文人,他们在文化和政治领域都扮演重要角色。

明清时代,则主要采用八股文作为考试内容。八股文要求严格遵循一定格式,每篇字数也有严格规定。为了胜出,应试者往往写得愈长愈好,因此最后规定每篇不得超过七百字。这一制度虽重文章形式,却也有一定的规矩,使其成为选择官员的一个标准化过程。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