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本草》——唐朝孟诜的饮食与医学之作,自公元612年至713年间流传至今。这部古籍不仅是汉医饮食疗法和营养学的重要参考,还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孟诜作为汝州(今河南汝州)人,将《千金要方》的“食治篇”进行增订,创造出一部集大成的本草专著。
尽管原书早已佚失,只有残卷及零散文段留存于后世,但1907年的敦煌出土遗物中发现了一些原本丢失的内容。这些残存材料显示了该书在药物治疗方面的广泛应用,包含了26种药材以及其它多种补充信息。此外,《旧唐书·艺文志》中的记载还表明,该书在唐代就已经被视为一部重要文献。
张鼎在开元时期对原版进行了补充,使得《食疗本草》更加完善。他增加了八十九种新的药物条目,并将总数扩展到二百二十七条。这些新增内容进一步强化了这部作品对于理解古代医疗实践和现代营养学知识的一般价值。
《食疗本草》的内容不仅包括众多有效药物及其单方,也详细记录了某些药物使用上的禁忌。在每个处方下,都注明了所需药材的性质、功效、禁忌等信息。此外,本书记载还有动物脏器用于料理健康,以及藻菌类食品在医疗领域应用的情景。而针对产妇、小儿等特殊群体,则提供了一系列关于饮食宜忌的指导建议。
此书不仅是研究中国现存最早且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关于饮食治疗专著,更是后世研究者常引用的宝贵文献资源之一。通过考察其中未见于其他资料的地面植物和动物制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亚洲中地区域内使用到的各种用途。本书对于理解中医史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如何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健康目标,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