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本草》是唐朝孟诜所著的一部集古代食疗之大成的医药书籍。这位作者生于公元612年,逝世于公元713年,是汝州(今河南汝州)人。孟诜在他的作品中将《千金要方》的“食治篇”进行了增订,这一增订工作后来就被记载为《食疗本草》的形成过程。在这部书中,我们可以找到能够用作食品,同时也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和饮食建议。
范行准等近现代学者认为,《食疗本草》实际上是孟诜的《补养方》,后来张鼎对其进行了增补,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此书不仅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而且它与现代营养学相辅相成,对中国和全球医学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孟诜因此而被尊称为世界上第一位研究食品治疗的人。
然而,由于原版早已失传,只剩下残卷以及散见于其他文献中的断片,因此关于该书内容的详细信息并不完全清楚。直到1907年,在敦煌出土时才发现了一些残卷,其中包含26种药物信息,全书共分为3卷,总计138条条目。而据《嘉佑本草》记载,张鼎又增加了89种新的药物,使得总条目达到227条,每一项都详细地记录了使用这些药物治病的效果。
除了收集许多有效治疗疾病的手段外,这本书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哪些药品需要避免使用,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它们。这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一种药物及其功效、禁忌,并且包括一些动物器官作为食品处理方法、藻类和菌类在医疗中的应用,以及产妇、小儿等群体饮食上的适宜与忌讳等内容。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它对于后世众多医师及研究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不仅帮助他们理解古代饮食习惯,还能提供宝贵线索,以便更好地探究当时人们对健康问题认识和应对策略。此外,该书记载的事实,如荞麦、绿豆、菠菜等,都反映出当时亚洲中部地区某些特定地区或文化背景下的饮 食习惯,从而成为研究历史文献与餐桌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