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药探秘中国历史研究院解读外来药物宝库

中医药学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历代学者的孜孜不倦的研究与探索。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医在吸纳外来知识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更新自我,甚至有专门记载海外药物的古籍,如唐朝著名的《海药本草》。这部作品是由李珣所撰,是一部汇集了众多南海地区药材产地及其用途的珍贵文献。

《海药本草》是一部六卷巨著,至宋末已失传,但其收录的宝贵信息仍然散见于后世之书,如《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等。在现存佚文中,有124种(也有说是131种或128种)不同类型的药材,其中16种为首次记录,这些包括车渠、金线矾、波斯白矾、瓶香以及钗子股等珍稀品种。这部典籍将这些外来药材分为玉石、草木、兽鱼虫果六大类,对每一种都进行了详尽分析,从形态到产地,再到品质优劣和真伪鉴别,都给予了深入细致的阐述。此外,还涉及采收方法、炮制工艺、新旧性味主治及其配方使用禁忌等诸多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宝贵参考资料。

该书最显著之处在于:

广泛搜集海外进口货:共计96个来源国家的地方性植物,以金线矾“出自波斯国”和人参“新罗国所贡”为例。

丰富引用文献:尽管仅存百余种录入,但引用的古籍达40余部,如汉书、《唐志山海经》,对于每一种植物均作出了详细描述,比如荜茇既辛温且能治疗老年心痛水泻虚痢醋心产后泄痢。

增添岭南新发现:除了前人的记载,还增加了9个岭南地区未曾提及过的地道良品,如海红豆、海蚕沙,并对它们各自性味功效畏忌做出了精确记录,比如冲洞根具有辛温特性的作用,而补骨脂则必须避免与甘草相混。

通过这些独到的观察与系统化整理,《海藥本草》的价值远超其时代背景,它不仅反映了一段历史,也启发着未来一代又一代医疗工作者不断探索自然界中的秘密,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贡献。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