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8年8月的日本本州岛中部,富山县一片荒凉景象。老人和孩子面黄肌瘦,无精打采,而女性们则顶着烈日辛劳,挎着菜篮子去摘野菜充饥。男人们为了养家糊口前往北海道渔场,但鱼类越来越少,一无所获。米价暴涨至三角八分,许多人家已断炊。
日本虽然是个大米产地,却因工业化导致农业跟不上发展,城市扩张和非农业人口增加引起了大米供应紧张。而政府征调大量大米用于武装干涉和侵略,加剧了米价上涨。这时,一些商贩与地主趁机囤积居奇,进一步推高了价格。
人们对不断升高的米价感到愤怒,最终爆发为西水桥村渔妇们要求降价出售大米而开始的抗议。当晚,大钟敲响,将沉重的情绪传达给社会。在冲突中,有数名渔妇受伤,但最终被警察镇压。
此事件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抢米风潮”席卷全境。大阪市民、工人捣毁或抢光了250多家店铺;神户几万市民参与并烧掉几家主要的大型店铺;名古屋市民呼喊“寺内内阁”的口号;东京虽然加强戒备,但仍有几万市民参加抗议。此次“米骚动”影响全国四分之三地区,并吸引超过1000万人的参与。一部分海军水兵也加入了这场运动。
这场风潮迫使当时的政府倒台,并促使新任原敬内阁采取措施降低粮食价格并惩治奸商,这是人民斗争取得部分胜利的一个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