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篡位后,中国历史文化中,这一关键事件为何未被定义成政权更迭?在我看来,赵匡胤的能力显然不及周世宗柴荣。赵匡胤可能是历国皇帝中最省事的一个,也是便宜占得最大的一个,他兵不血刃地就黄袍加身,完完整整地把后周政权继承了过来,没有打折扣,没有战争,没有内乱,没有死人,只是换了一个皇帝而已。
所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其实把赵匡胤拿来和前面三位相提并论,就像“萤火与皓月争光”一样,不合适。周世宗的功绩如何?如果上天再让这个人多活五年的时间,一定会出现一个完整的大一统王朝。在那时期,还有北方的契丹、金人根本就不够看,哪如宋朝和金人、辽人纠缠了两三百年,硬是没有把北方收复,还搞得自己差点儿。
后周政权建立在后汉的基础上过渡而来,当时周边还有北汉、后蜀、南唐、吴越和契丹这些割据政权。柴荣致力于统一天下,因此给自己定下小目标说“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也就是三十年的时间打造一个强大的统一王朝。
显德元年(954年),柴荣的比部郎中向他献《平边策》,制定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同时指出要想统一中国,必须先发展后周的经济,然后肃清内部矛盾。按照《平边策》的思路,柴荣首先在后周内部发动了一场针对经济军事等方面改革。
显德二年(955年),经过两年的励精图治以后,柴荣派向拱、王景率军西征后蜀,并取得第一阶段战略胜利。同一年十一月,他亲征南唐,并占领其五州之地。
显德四年(957年),柴荣继续发动淮南之战,大获全胜,将疆域扩大,并迫使南唐皇帝李璟遣使求和,与後周纳贡割地。此外,他还自称江南国主,对江北诸州表示控制意图。而他的名言“彼竭我利,则江北诸州乃国家之所有也”表明他将利用江北民众增强自己的军队力量,以此作为攻取整个江南地区的手段。
从此以后,在 南方取得第二阶段战略性胜利,使得 南方政权对于後周已经不构成事实上的威胁,被消灭只是时间问题。因此,从东京转移至 北汉身上进行攻击,最终成功实现对辽国的一次顺利进攻,但就在这时,因病去世,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如果他能多活五年的时间,一定能够完成统一天下的梦想。
赵匡胤能力如何? 显德七年(960 年),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了後 周 政權,对於 後 周 的國力並無任何影響。他繼承的是一個完完整整的後 周,所以才說他是歷國皇帝中便宜占得最大的一個。此外,有隋朝这样的例子,但隋朝至少建立起一個大統 一 的 王 朝,而赵 匡 胤顯然沒有這種能力。他篡位之后改 Week 为 Song 继续执行 “先易 后 难”的戰略方案,从建隆三年开始至开宝八 年结束期间,用 13 年時間滅亡了後蜀 和 南唐 等勢力正式統一度達到對全境統治。但終於趙 匡 胤 時代,便沒有出兵打過 北 方,這無疑給 了 北 方 政 權 以喘息機會。
足見當時的人物在推翻舊體制並創立新秩序方面展現出了不同的領導才能與戰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