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之前的叙述中,我讲述了阴阳师这个职位是如何从古代日本律令制中的阴阳寮发展而来的。他们最初负责使用阴阳五行学说进行占卜和地理测量,这些技艺后来超出了原本的法律限制,于是“阴阳师”这个称呼开始指代那些隶属于阴阳寮并参与祭祀仪式的人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世时期,民间也出现了一种类似的非官方职业,他们被称为“声闻师”。尽管如此,这两者并不完全相同,并且在功能上有所区别。
到了近世时期,人们对这些负责祈祷和占卜的人员又重新赋予了“阴阳师”的称号,但他们更多地被视作宗教人士而非官职。
关于仪式方面,由于历史背景复杂,因此没有统一的标准。其他宗教对于他们的影响显著,但具体细节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在早期,“咒禁道”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延喜式”、“阴阳寮式”则是官方文献记载下的一些祭祀典礼。根据不同的对象,他们还包括傩祭、庭火灶神祭、御本命祭、三元祭等多种类型,其中傩祭主要由诵读祭文完成,其前半部分采用文言文,而后半部分则是宣命书。
《文肝抄》记录了三个不同级别的大、中、小规模仪式,以及一些特别重要的如泰山府君祭和天曹地府大典。此外,还有一些如五帝四海神祭、三万六千神灵供、七十二星镇灵大典、大将军供、河临供等不同时期举行的各种仪式,其中有些甚至流传至今。
除了咒法之外,他们还使用了一种名为九字的小巧咒语,这通常包含九个汉字以及与之相配备的手印和姿势。这一咒语最早出现在葛洪撰写的地理篇章《抱朴子》中,但是其中的一个词汇经历了误传变迁。此外,四纵五横这套体系在道教经典中长久存在,但与之配套的手印却未曾见诸文献,因此可能是在其传入日本后受佛教密宗及修验道影响形成。这套手印可以用于身体不适或遭遇困难时作为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