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抗旨北伐:军力有限,灭金概率几乎为零
两宋朝廷一直将防范武将的力量视为头等大事,南宋初期虽下放了一部分权力,但并未至于使得武将能够完全独行其是。如岳飞所部,即便在绍兴七年被允许“营田”,也仅能自给自足解决三成左右的军饷问题。
面对刘豫搜刮和战乱导致的河南民众极度贫困,岳家军若继续北伐,不仅会中断粮草供应,而且陷入绝境。班师诏书一出,各路将领都明白继续用兵即是公然抗旨,这时岳家军是否依然听命成为一个大问题。尽管岳飞部曾估计需要二十万精兵才可北伐,但实际总兵力不过六、七万,加上水师无法用于北伐和荆襄防线需留守,只有六、七万人可用于北伐。
此次北伐中原,是以金国毁约南侵为前提,并非宋高宗主动收复失地之举,而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姿态。然而,当时机已到,不同意班师退兵,一再向李若虚分析当前形势的岳飞,其决定引发了冲突与挑战。他认为正值取胜之机,不应错过。此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果,如颍昌府战役中的巨大胜利,但考虑到连续作战、伤亡惨重,以及缺乏补充和休整,此次北伐仍存在不少风险。
如果岳家军继续深入,以有限的力量对抗全盛时期金国,这样的行动虽然可能对金军造成重大打击,却也会带来不可预测的人员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将金国彻底消灭(即使在当时条件下),这个概率几乎接近零。这场战争显示了中国历史学家的直言,即便是像岳飞这样杰出的军事指挥官,如果没有适当支持和资源,也难以实现长远目标,更不用说达到完全摧毁敌方国家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