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行走在泰山边上,目睹了一位悲痛欲绝的妇女,她蹲坐在墓旁,眼中充满了无尽的哀伤。出于好奇与同情,他们停下脚步询问这位女子所发生的事情。得知后,他们深感震惊:这个丈夫不幸被老虎吃掉,而他年幼的儿子也同样遭遇了相同的命运。在这样一个充满凄凉与孤独的地方,这个家庭已经失去了他们最亲近的人。而且,这个家人曾经不得不逃离外地,因为那里压迫过重、苛捐杂税太多,不愿意再受那样的折磨。这位母亲表示,即使面对老虎,也比不上那些苛刻无道的官府政策。
孔子深思熟虑后,对学生们说道:“你们看到了,这种苛政简直就像是猛虎一般可怕。”这番话传达着一种深刻而强烈的情感,是关于对于残酷压迫与剥削制度的一种批判。
【出处】
《礼记·檀弓下》中的这段话由西汉时期学者戴圣所著,他通过这样的故事来说明“苛政猛于虎”的含义。
【释义】
这里,“政”指的是国家或社会中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或措施,它可以是对人民生活产生直接影响和负担的事物。古人用“猛于虎”来形容这种极端残忍且不可避免地会给人们带来痛苦和死亡的情况。
【用法】
可以作谓语或者宾语,用以形容某些政策或行为之所以令人害怕甚至恐惧。
【近义词】
除了“苛政”,还有其他一些词汇如“暴政”、“滥权”等,都能表达类似的意思,但它们各有侧重点,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使用。
【使用】
在过去,那些被统治阶级的人们常常说,“苛政猛于虎”,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官方规定,比起那些野生动物还要让人感到恐惧和绝望。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社会大众对于专制统治的抗议,以及他们对于自由生活空间渴望的大声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