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行走在泰山脚下,目睹了一位悲痛欲绝的妇女,她蹲坐在墓前,不断地抽泣。孔子的学生好奇地询问她缘故,那妇人泪水如溪流般涌出,她说:“我的丈夫与儿子都被老虎吃掉了,只有这里没有苛捐杂税,我才能从外地逃到这里。”那妇人甚至表示愿意再次面对老虎,而不是离开这个地方。
孔子听后深感同情,他转身对学生们说:“你们看,这位母亲虽然遭遇了悲剧,但她的选择是因为无法忍受苛政的压迫。她宁愿面对生命中的巨大危险,也不愿意去一个充满苛政的地方生活。这就是‘苛政猛于虎’的道理。”
他接着说道:“我们要明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如果政府过于专制、剥削人民,人们的心灵将比真正的野兽更加残酷。在这样的社会里,即使有老虎横行,也难以匹敌那些无情且残忍的人类政策。”
西汉时期学者戴圣在《礼记·檀弓下》中记录了这段故事,并用它来说明“苛政猛于虎”的含义。这个成语直到今天依然被用来形容那些极其残暴和压迫性的政策或行为,它提醒我们,无论历史如何变迁,一些基本的人性尊严永远不会改变。